《踏莎行 答文叔问送别即用其韵》

时间: 2025-01-04 12:56:56

吴苑莺花,越溪烟雨,湖山风月谁为主。

本图弦管送年华,那期笳鼓成羁旅。

似旧楼台,依然云树,游人只当看花去。

绿杨三百九十桥,无桥不是相思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苑莺花,越溪烟雨,湖山风月谁为主。
本图弦管送年华,那期笳鼓成羁旅。
似旧楼台,依然云树,游人只当看花去。
绿杨三百九十桥,无桥不是相思处。

白话文翻译

在吴地的花园中,莺鸟歌唱,越溪上烟雨朦胧,湖光山色由谁主宰呢?
本来是想借着乐器送走光阴,谁知笳鼓的声响却成了流亡的伴侣。
看那旧日的楼台,仍然在云树之间,游人们只当是来欣赏花景而已。
那绿杨树下有三百九十座桥,没有一座桥不是思念之处。

注释

  • 吴苑:指吴地的园林,古代江南的美丽景致。
  • 莺花:指春天的鸟鸣与花开,表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 越溪:指越地的溪水,象征江南的秀丽。
  • 笳鼓:古代乐器,用于送别或庆典,象征欢乐的时光。
  • 羁旅:流亡或客居的状态,表达离乡之情。
  • 云树:天上的云和树木,营造出一种恍惚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祥龄,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创作,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踏莎行 答文叔问送别即用其韵》是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江南的春日风光与人们内心的情感交织。首句“吴苑莺花,越溪烟雨”,将读者带入一个鸟语花香、烟雨朦胧的江南画卷,瞬间唤起人们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接下来的“湖山风月谁为主”,则引发了对人生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出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本图弦管送年华,那期笳鼓成羁旅”,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原本想用音乐送别美好时光,却不知乐声成了流亡的伴侣,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接着“似旧楼台,依然云树”,旧楼台依旧矗立,象征着记忆的永恒,然而游人却只顾欣赏花景,反映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短暂享受与忽略深层情感的无奈。

最后一句“绿杨三百九十桥,无桥不是相思处”,以桥作为象征,表达了在每一座桥上都蕴藏着思念,彰显了离愁别绪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相思之苦。整首诗情景交融,细腻动人,深刻描绘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苑莺花:描绘江南春天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2. 越溪烟雨:展现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风光,带有浓厚的诗意。
  3. 湖山风月谁为主:引发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表达对命运的思考。
  4. 本图弦管送年华:暗示用音乐来送别时光,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5. 那期笳鼓成羁旅:乐声成了流亡的伴侣,暗示人生的变故。
  6. 似旧楼台,依然云树:旧日的景象依然存在,象征记忆的永恒。
  7. 游人只当看花去:游人只顾欣赏花景,表现对情感的忽略。
  8. 绿杨三百九十桥,无桥不是相思处:桥象征思念,表达离愁别绪的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笳鼓成羁旅”,将乐声比作流亡。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韵律和谐。
  • 意象:诗中多用自然景物,营造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烟雨:代表朦胧的记忆与情感。
  • :象征思念与连接,反映离愁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绿杨三百九十桥”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思念与离愁
    • C. 友人的离去
  2. “湖山风月谁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景色
    • B. 人生与命运
    • C. 友谊的珍贵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哀愁
    • C. 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情感,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张祥龄则更为细腻柔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