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屏迹三首 其一
作者: 杜甫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通过朴素的生活方式来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想,选择隐居于乡村,亲近自然。诗中的桑麻在雨露的滋润下生长茂盛,燕雀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得以繁衍。村子的鼓声时而急促,渔舟则显得轻快自在。诗人已是白发苍苍,但仍然手杖在握,心中却因内心的清净而感到愉悦。
注释
- 拙: 朴素、笨拙的意思。
- 幽居: 隐居于安静的地方。
- 桑麻: 指桑树和麻,象征乡村的农田。
- 燕雀: 燕子和雀鸟,寓意小生物的生活。
- 村鼓: 村庄中打鼓的声音,常用于召集村民。
- 杖藜: 拄着的拐杖,用于辅助行走。
- 双清: 心灵和环境的清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诗风兼具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民生苦难。
创作背景
《屏迹三首》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诗人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后,选择在乡村隐居,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简单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体现了杜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用拙存吾道”中,诗人强调了自身的道德追求,虽身处简陋环境,却不失为志向坚定之人。桑麻与燕雀的描写,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珍惜。
“村鼓时时急”一联描绘出乡村的生活节奏,鼓声传递出村民的忙碌与生活的急迫,形成了与“渔舟个个轻”的对比,后者则表现了渔民的安闲与自在。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最后两句“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白头之年,尽管身躯衰老,但内心的清净与满足让他感到喜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用拙存吾道: 以朴素的方式来保持自我的道德信念。
- 幽居近物情: 隐居在自然中,感受周围的情感。
- 桑麻深雨露: 表达自然的滋润与丰盈,象征乡村的丰收。
- 燕雀半生成: 小生物在自然的滋养下成长,寓意生命的延续。
- 村鼓时时急: 村庄的生活节奏快,暗示人们忙碌的生活。
- 渔舟个个轻: 渔民的生活相对轻松,形成对比。
- 杖藜从白首: 诗人已是白发苍苍,依靠拐杖行走。
- 心迹喜双清: 内心的宁静让诗人感到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 利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的生活状态。
- 对仗: 村鼓与渔舟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 桑麻和燕雀被赋予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内心清净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麻: 象征农村的生机与希望。
- 燕雀: 代表自由与生活的美好。
- 村鼓: 反映人们的生活繁忙与社会的喧嚣。
- 渔舟: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繁华
B. 向往隐逸
C. 忧国忧民
D. 追求功名 -
诗中“杖藜从白首”描绘的是诗人的什么状态? A. 年轻
B. 白发苍苍
C. 身强力壮
D. 失意 -
诗中的“村鼓”与“渔舟”形成了怎样的对比? A. 忙碌与安闲
B. 热闹与孤独
C. 生活与死亡
D. 自然与城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 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屏迹三首》中的隐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 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