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月热,如焚复似烹。
炼成女娲石,烈甚祖龙坑。
月窟难梯上,天河莫挽倾。
黄昏一阵雨,高枕听韶声。
白话文翻译:
七月的热气,像火焰一样灼烧,又像在煮沸一般。
就像炼成女娲所用的石头,热度比祖龙的坑还要猛烈。
月宫的梯子难以攀登,天河的水流也无法挽回倾斜。
黄昏时分下了一阵雨,躺在床上静听雨声带来的乐曲。
注释:
- 七月热: 指农历七月,通常是夏季最炎热的时节。
- 如焚复似烹: 比喻炎热得像火焰般烧灼,又像水被煮沸一样。
- 女娲石: 传说中女娲用来补天的五彩石,象征珍贵而神秘的东西。
- 烈甚祖龙坑: 祖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龙,坑象征着龙的栖息之地,极为炎热。
- 月窟: 指月亮的宫殿,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天河: 指银河,古人相信是天上的河流。
- 高枕: 高高的枕头,形容舒适的睡眠。
- 韶声: 指美妙的音乐,古代传说中韶乐为天神所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逸舟,宋代诗人,生于1127年,卒于1180年。他以词、诗闻名,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使他的诗歌中多了一份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夏末秋初之际,正值气候炎热的季节,诗人在感受高温的同时,也反映了内心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暑》这首诗以七月的炎热为起点,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酷暑难耐的场景。开篇的“七月热,如焚复似烹”,用火焰和煮沸的比喻,生动传达了夏季的炙热。这种极端的气候让人感到窒息,仿佛连天地的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诗中提到的“女娲石”和“祖龙坑”,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当诗人提到“月窟难梯上,天河莫挽倾”,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却又因现实的无情而感到无奈与惋惜。
最后,“黄昏一阵雨,高枕听韶声”,在炎热的气候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就像是天赐的恩惠,带来一丝清凉。此时,诗人躺在床上,享受着雨声的乐曲,仿佛将烦恼抛诸脑后,体味着生活中的小确幸。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恰如其分地将夏日的酷热与内心的渴望结合在一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月热,如焚复似烹: 描绘了酷热的天气,形象生动。
- 炼成女娲石,烈甚祖龙坑: 用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强调热的强烈。
- 月窟难梯上,天河莫挽倾: 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却无法实现的失落感。
- 黄昏一阵雨,高枕听韶声: 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后宁静的美好,体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焚复似烹”用来形容炎热。
- 典故: 通过“女娲石”和“祖龙坑”引入历史与神话,增添诗的深度。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炎热的夏季,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热: 代表炎热的夏季,象征着烦躁与压迫感。
- 女娲石: 代表理想与美好的事物。
- 天河: 代表遥不可及的理想。
- 黄昏与雨: 象征着宁静与希望,带来一丝清凉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女娲石”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理想
- B. 炎热的天气
- C. 自然的神秘
- D. 生活的苦难
-
诗的最后一句“高枕听韶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烦躁
- B. 宁静
- C. 失落
- D. 忧伤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感伤。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内心的安详。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秋暑》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感受,但刘克庄更多地关注于酷暑中的无奈,而杜甫则是在月夜中对兄弟的思念,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背景与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解析与赏析,帮助理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