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送春用赵栗夫韵》

时间: 2025-01-14 05:00:47

帘外游丝飞去了。

打叠闲愁,断送啼莺晓。

一曲画栏银月小,玳床人倦残春杳。

生怕金铃催宿鸟。

叫过三更,月与花都少。

斜倚博山幽恨悄。

双眉做就堆烦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送春用赵栗夫韵
作者: 龚鼎孳 〔明代〕

帘外游丝飞去了。打叠闲愁,断送啼莺晓。
一曲画栏银月小,玳床人倦残春杳。
生怕金铃催宿鸟。叫过三更,月与花都少。
斜倚博山幽恨悄。双眉做就堆烦恼。

白话文翻译:

窗帘外的游丝已经飞走。把无尽的闲愁叠成一堆,送走了清晨啼叫的黄莺。
一曲悠扬的乐声在画栏旁回荡,银色的月光显得格外娇小,玳瑁床上人儿已经疲倦,残春似乎已经远去。
我生怕金铃声催促着夜莺归巢。过了三更,月光和花影都显得稀少。
我斜倚在博山石上,幽幽的怨恨显得无声无息。双眉紧锁,愁绪如山般堆积。

注释:

  • 游丝:指细长的丝线,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玳床:用玳瑁制作的床,象征奢华和美好。
  • 金铃:指鸟类的鸣叫声,常用来形容夜莺的哀鸣。
  • 博山:博山石是一种石材,常用作文人雅士的摆设,象征清雅和隐逸。

典故解析:

  • 黄莺:在古代诗歌中,常用作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和希望。
  • 月与花:常被用来表达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反映了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鼎孳,明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情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末,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对生活的感慨。春天常常与生机、希望相连,而诗中的“残春”则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诗歌鉴赏:

此首《蝶恋花》充分展现了龚鼎孳的细腻情感和对春天的深切怀念。整首词以“游丝”开篇,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时间的流逝。游丝飞去,象征着春天的结束,随之而来的“闲愁”则是作者内心对春天的惆怅与失落。诗中细腻的描写,如“玳床人倦残春杳”,通过对床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奈与疲惫,仿佛春天的美好已经被时间掩埋。

“生怕金铃催宿鸟”一句,体现了对夜莺的怜惜,金铃的催促让诗人感到无奈与悲伤,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诗的最后两句,双眉所聚,堆积的烦恼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帘外游丝飞去了:窗外的细丝飘走,象征时间流逝。
  • 打叠闲愁,断送啼莺晓:心中的愁绪叠加,春天的晨鸣黄莺也随之消逝。
  • 一曲画栏银月小:在精致的画栏旁,一曲音乐在银色的月光下显得尤为柔美。
  • 玳床人倦残春杳:躺在华丽的玳瑁床上,身心疲惫,感到春天的无尽惆怅。
  • 生怕金铃催宿鸟:害怕夜莺的鸣叫打破宁静,催促它归巢。
  • 叫过三更,月与花都少:夜已深,月光和花影都显得稀薄。
  • 斜倚博山幽恨悄:斜倚在博山石旁,心中幽怨无声。
  • 双眉做就堆烦恼:双眉紧锁,满心烦恼,愁绪如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消逝比作游丝的飞去,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感受。
  • 拟人:金铃的催促如同人在呼唤,赋予了声音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丝: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
  • 金铃:代表着时间的催促与生命的流转。
  • 博山:象征着人内心的沉静与幽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游丝”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时间的流逝
    • C. 人的烦恼
    • D. 美好的回忆
  2. “生怕金铃催宿鸟”中的“金铃”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春天的声音
    • C. 鸟的鸣叫声
    • D. 夜晚的钟声
  3. 诗中提到的“玳床”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忍耐
    • C. 生活的简单
    • D. 自然的美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龚鼎孳与李清照:两位诗人均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龚鼎孳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婉约和坚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是对《蝶恋花 送春用赵栗夫韵》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