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蕲竹在水中吟唱,仿佛能引出水底的龙,而那位“玉人”应该是在明亮的月光下。何时才能洗去这秋天的炎热,像霜天的微风一样,轻轻地将落叶吹散。
注释:
- 蕲竹: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江河湖泊,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 能吟:能够吟唱,这里指蕲竹的声音如同吟唱一般悦耳。
- 水底龙:水中龙,象征着神秘和灵动,暗指蕲竹的声音如同召唤水中的神灵。
- 玉人: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月光下的女子。
- 洗秋空热:洗去秋天的炎热,渴望凉爽的天气。
- 霜天落叶风:指秋天霜降时节的微风,轻柔而清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作品多表现山水、咏物、抒情,语言清新,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大暑时节,反映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厌烦与对清凉秋风的渴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蕲竹和水底龙的意象开篇,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灵动。蕲竹在水中吟唱,给人以清凉、宁静的感觉,象征着自然之声的美妙。接着引出“玉人”,在月光下的美丽形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美。诗人在此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何时为洗秋空热”,诗人发出对酷暑的感慨,渴望能够洗去这燥热的空气,暗示着对清凉的向往。最后一句“散作霜天落叶风”,则以秋天的意象收尾,既表现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一种归去自然、顺应时节的理想态度。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交织,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蕲竹能吟水底龙:描绘蕲竹在水底吟唱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玉人应在月明中:玉人指代美丽的女子,暗示在夜色中,自然与美的交融。
- 何时为洗秋空热:表达诗人对酷暑的厌倦,渴望清凉的秋天。
- 散作霜天落叶风:以秋风和落叶的意象,象征宁静与清新。
修辞手法:
- 比喻:蕲竹的声音比作吟唱,生动形象。
- 拟人:蕲竹能“吟”,赋予植物以生命。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秋天清凉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蕲竹: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生命。
- 水底龙:暗示神秘与灵性。
- 玉人:代表理想的美与清凉。
- 霜天落叶风:象征宁静与清新的秋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蕲竹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努力
- B. 自然的声音
- C. 秋天的美
-
诗中“玉人”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丑陋
- B. 美丽
- C. 冷漠
-
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是?
- A. 厌倦
- B. 向往
- C.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美与自然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具有相似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描绘,而黄庭坚则关注声与意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