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7:46:10

山形虎脊高低去,帆影鱼鳞远近来。

已到江南望江北,更留青眼为谁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江二首
李弥逊 〔宋代〕
山形虎脊高低去,
帆影鱼鳞远近来。
已到江南望江北,
更留青眼为谁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景象,山的轮廓如同虎的脊背,起伏不平,远处的船影在水面上如同鱼鳞般闪烁。诗人已经到达江南,望着江北的方向,不禁思索:这份美景究竟是为谁而留?

注释:

  • 山形:指山的轮廓或形状。
  • 虎脊:像虎的脊背,形容山岭高低起伏。
  • 帆影:帆船的影子。
  • 鱼鳞:指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
  •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通常风景如画。
  • 青眼:形容目光清澈、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子华,号青衫,宋代诗人,曾任官职,因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而著称。李弥逊的诗风清新俊逸,善于捕捉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弥逊的旅行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江南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诗歌鉴赏:

《渡江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诗的开头“山形虎脊高低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的轮廓,也暗示了自然的变化和起伏。接下来的“帆影鱼鳞远近来”则通过细腻的比喻,将水面上帆船的影子与鱼鳞相提并论,展现了水波荡漾的动感和美丽。

当诗人到达江南,目光投向江北,“已到江南望江北”,这一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转变,更是心境的变化。诗人在美丽的自然面前,心中不免生出思索:“更留青眼为谁开”,这一反问不仅突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怀。诗中蕴含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使全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升华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山形虎脊高低去”:描绘山脊的高低起伏,形象生动,表现出自然的雄伟。
    2. “帆影鱼鳞远近来”:船影在水面上闪烁,似鱼鳞般光影交错,展现出水面的动感。
    3. “已到江南望江北”:在江南的视角,回望江北,表明诗人已身处美丽之地。
    4. “更留青眼为谁开”:表达对美景的珍惜,同时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形比作虎脊,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山形:象征自然的力量与雄伟。
  • 帆影:代表旅行与探索的精神。
  • 青眼:象征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形虎脊”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形状
    • B. 河流的走向
    • C. 树木的高低
  2. “帆影鱼鳞”中的“鱼鳞”比喻了什么?

    • A. 船只的数量
    • B. 水面的光影
    • C. 山的轮廓
  3. 诗人到达江南后,向何处望去?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表现了旅行中的自然美,但李白的更具豪放之气,而李弥逊则更显细腻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