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确出东门将入圣泉戏呈住山蒙庵老人》
时间: 2024-12-29 20:47: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明确出东门将入圣泉戏呈住山蒙庵老人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觌面峰峦碧障天,
东方精色破昏烟。
草头露下元无雨,
衣角风生径欲仙。
行树排霄高展画,
孤云挂壑薄披绵。
雨田暂喜损尘虑,
不着蒙庵一缕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即将出门时的自然景色和心境。眼前的青山与天空相接,清晨的光辉驱散了薄雾。草尖上的露珠并不是因为下雨而形成的,衣角的微风吹拂着,仿佛在引领我走向仙境。高大的树木直指云霄,像是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孤云在山谷上轻轻飘动,犹如披着薄纱的绵羊。田间的小雨让我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而我却无法在蒙庵中获得片刻的禅意。
注释:
- 觌面:面对面,指直接看到。
- 峰峦:山峰,山的高峦。
- 精色:清晨的色彩,形容光辉。
- 草头露下:草尖上沾有露水。
- 衣角风生:衣服的边角在风中飘动。
- 径欲仙:小路仿佛通向仙境。
- 排霄:高耸入云,形容树木的高大。
- 挂壑:悬挂在山谷上。
- 薄披绵:形容云朵像薄绵一样轻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自然景物,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门游玩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尘世烦恼的抛弃。诗中提到的“蒙庵”可能是指他所住的僧院,反映了他对禅宗的思考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以“觌面峰峦碧障天”引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青山与天空的交融,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接下来的“东方精色破昏烟”则用清晨的光辉描绘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气氛,似乎在暗示着新一天的开始。
“草头露下元无雨”则转向细腻的描写,草尖上的露水让人感受到早晨的清新,而“衣角风生径欲仙”则将这种清新与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联系在一起,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后半部分“行树排霄高展画,孤云挂壑薄披绵”展现了高大树木与孤云的和谐美,诗人在自然之中找到了灵感与宁静。最后两句“雨田暂喜损尘虑,不着蒙庵一缕禅”则意在表达诗人对世俗烦恼的释怀,尽管他对禅意的追求依旧存在,却在当下的自然景色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觌面峰峦碧障天:描写了青山的秀丽,给人以清新之感。
- 东方精色破昏烟:清晨的光辉透过薄雾,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草头露下元无雨:强调了自然的细微之处,展现了清晨的宁静。
- 衣角风生径欲仙:衣角在风中飘动,暗示着一种超脱的境界。
- 行树排霄高展画:高大的树木如画卷一般,表现了自然的壮丽。
- 孤云挂壑薄披绵:孤独的云在山谷间飘浮,增添了诗的意境。
- 雨田暂喜损尘虑:小雨带来的喜悦,象征着烦恼的消散。
- 不着蒙庵一缕禅:无法在僧院中找到片刻的禅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披绵,形象生动。
- 拟人:衣角风生,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烦恼的逃避,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解脱与超然。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稳重与永恒。
- 清晨的光辉:象征希望与新生。
- 草尖露水:象征清新与纯净。
- 高树与孤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草头露下元无雨”是为了表达什么? A. 雨水滋润了草地
B. 清晨的宁静与纯净
C. 诗人的烦恼
D. 自然的枯萎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人世的失望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C. 对权力的渴望
D. 对金钱的追求 -
“孤云挂壑薄披绵”中的“薄披绵”这个比喻指的是什么? A. 雨
B. 云
C. 诗人的心情
D. 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均描写了山水之美,但李弥逊更强调自然与人心的结合,而王维则更突出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