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刘昚虚 〔唐代〕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向南望去襄阳的路,思念你的情感更加亲切。特别知道汉水的广阔,应该与孟家为邻。在世时贪婪地行善,最近听说更加贫困。如果有相如留下的草稿,一次为询问家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望:向南看。
- 襄阳:地名,今湖北襄阳市。
- 情转亲:情感变得更加亲切。
- 偏知:特别知道。
- 汉水:长江的支流,流经襄阳。
- 孟家:指孟浩然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
- 在日:在世时。
- 贪为善:贪婪地行善。
- 昨来:最近。
- 闻更贫:听说更加贫困。
- 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
- 遗草:留下的草稿。
- 一为:一次为。
- 问家人:询问家人。
典故解析:
- 孟家邻: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刘昚虚同时代,此处指与孟浩然为邻,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
- 相如有遗草:司马相如是西汉文学家,此处借指孟浩然留下的文学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昚虚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成就。这首诗是刘昚虚寄给江滔,请求他帮忙寻找孟浩然遗留的文稿。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刘昚虚对孟浩然的敬仰和对孟浩然遗文的渴望。通过表达对孟浩然的思念和对孟浩然遗文的追求,刘昚虚展现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前辈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孟浩然的思念和对孟浩然遗文的渴望,表达了刘昚虚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前辈的尊重。诗中“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一句,通过对襄阳的南望,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认为孟浩然的家应该与汉水为邻,显示出孟浩然的文学地位。最后两句“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则直接表达了对孟浩然遗文的渴望,希望通过江滔的帮助,能够找到孟浩然的遗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通过对襄阳的南望,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认为孟浩然的家应该与汉水为邻。
-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表达了对孟浩然在世时的行善和最近听说的贫困状况的感慨。
-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直接表达了对孟浩然遗文的渴望,希望通过江滔的帮助,能够找到孟浩然的遗文。
修辞手法:
- 比喻:“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中,将孟浩然的家比作汉水,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
- 拟人:“思君情转亲”中,将思念之情拟人化,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孟浩然的敬仰和对孟浩然遗文的渴望,通过表达对孟浩然的思念和对孟浩然遗文的追求,展现了刘昚虚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前辈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襄阳:地名,象征着孟浩然的地理位置。
- 汉水:长江的支流,象征着孟浩然的文学地位。
- 遗草:留下的草稿,象征着孟浩然的文学遗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孟家”指的是谁的家? A. 孟浩然 B. 孟子 C. 孟郊 答案:A
-
诗中“相如有遗草”中的“相如”指的是谁? A. 司马相如 B. 王相如 C. 李相如 答案:A
-
诗中表达了对谁的敬仰? A. 江滔 B. 孟浩然 C. 司马相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浩然的《春晓》:表达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 刘昚虚的其他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刘昚虚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与刘昚虚的《寄江滔求孟六遗文》:两者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但主题和风格有所不同,前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后者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对文学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刘昚虚和孟浩然的所有诗作,可以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诗歌成就。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孟浩然的《春晓》,可以进一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