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
时间: 2025-01-01 13:36: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
曾协 〔宋代〕
兰陵为郡更齐梁,
地望卓荦闻四方。
清班诜诜储材良,
相踵往佩太守章。
宪公遗爱初未忘,
当时瑞露今名堂。
於兹辽辽几星霜,
此邦复得尚书郎。
政似古人天降祥,
揭榜华屋遥相望。
使君燕寝东西厢,
岭梅林林分两傍。
春事已退堕渺茫,
调羹有实升庙廓。
叶间奇葩忽芬芳,
缥白异状中有香。
臂绩千叶成花房,
天公好善善必彰。
故出瑞物非其常,
此花颜色见未尝。
浴以沆虀艹换左氵宵瀼瀼,
炯故珠缀琳琅。
蜂房割蜜蔗流浆,
邦人欢呼走且僵。
我公中心念丁黄,
抚摩凋疗还耕桑。
天锡嘉瑞不肯当,
尽掇钜美归圣皇。
公岂我留返鵷行,
但有盛事存甘棠。
白话文翻译:
兰陵成为郡更替了齐梁的荣光,
地势雄伟,声名远播四方。
清白的班子和谦恭的态度,
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佩戴着太守的印章。
宪公的遗德初未被遗忘,
当年的瑞露,如今成为名堂。
在这辽远的地方,经历了多少寒霜,
这片土地又得到了尚书郎。
政事如同古人的德政,天降祥瑞,
高楼大厦遥遥相望。
使君的寝室在东西厢,
岭梅林立,两侧分开。
春天的气息已然远去,变得渺茫,
调羹中有实质,升起庙宇的宽阔。
树叶间的奇花忽然芬芳,
缥缈的白色花朵中散发着香气。
千叶盛放成花的房间,
天公好善,善行必将彰显。
瑞物的出现并非平常,
这花的颜色也是前所未见。
沆瀣的水沐浴着,像换了左边的月光,
炯炯的珠子装点着琳琅。
蜂房割蜜,甘蔗流浆,
百姓欢呼,奔走不息。
我公在心中思念丁黄,
抚摸着衰老,重返耕桑。
天赐的嘉瑞不肯停留,
尽收丰美,归于圣皇。
公岂能让我留住那鵷鸟的行踪,
但愿有盛事保留甘棠。
注释
- 兰陵:古地名,今浙江省兰溪市。
- 宪公:指的是当地的太守,具有德行。
- 瑞露:象征着祥瑞的露水,古人视其为吉兆。
- 尚书郎:古代官职,负责文书的官员。
- 天锡嘉瑞:天赐的好兆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协,字子云,号渔隐,是宋代的一位诗人,擅长诗文,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具有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梅露堂,表达了对地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赞美,同时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珍惜,反映了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兰陵郡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地方繁荣与文化积淀。开篇交代地理位置,接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民生,表现出一种安定繁荣的景象。诗中多次提及“宪公”与“尚书郎”,显示出对贤良政治的推崇。
在意象方面,春天的事物与梅花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在对比中,春事已退,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着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不仅展现了地方的繁荣,也流露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陵为郡更齐梁:介绍兰陵的地位,表明其重要性。
- 地望卓荦闻四方:形容地势高耸,声名远播。
- 清班诜诜储材良:描绘官吏清白,人才济济。
- 相踵往佩太守章:太守的影响力吸引众多士人。
- 宪公遗爱初未忘:强调宪公的美德仍被人们铭记。
- 当时瑞露今名堂:瑞露成为了名堂的象征。
- 於兹辽辽几星霜:时光流逝,多少岁月已过。
- 此邦复得尚书郎:再次出现的贤良之士。
- 政似古人天降祥:政事如古人般美好。
- 揭榜华屋遥相望:高楼大厦象征繁荣。
- 使君燕寝东西厢:描绘使君的生活环境。
- 岭梅林林分两傍:梅花成林,生机盎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天降祥”来形容政事的美好。
- 对仗:如“使君燕寝东西厢,岭梅林林分两傍”,对称工整。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天公好善”。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政治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不仅有对美好自然的描绘,还有对人文环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瑞露:象征吉祥与幸运。
- 春:代表生机与希望。
- 蜂蜜:象征富饶与甜美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兰陵郡以哪位太守闻名?
- A. 宪公
- B. 尚书郎
- C. 丁黄
-
诗中提到的“瑞露”象征着什么?
- A. 贫困
- B. 吉祥
- C. 忧伤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哪个方面?
- A. 自然景观
- B. 政治理想与美好生活
- C. 个人情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曾协的《寄题兰陵郡斋梅露堂》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侧重于地方治理与文化传承的描写,后者则表现了宏观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二者各具特色,但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大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