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三首次杏东韵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1:32:43

青镜流年素鬓催,碧山何日是归来。

情知暮景骎骎到,忍见秋花粲粲开。

远客正深怀土念,腐儒元乏济川才。

登高有兴无筋力,怅望西南百丈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三首次杏东韵 其一
作者: 边贡 〔明代〕

青镜流年素鬓催,
碧山何日是归来。
情知暮景骎骎到,
忍见秋花粲粲开。
远客正深怀土念,
腐儒元乏济川才。
登高有兴无筋力,
怅望西南百丈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青镜(青色的镜子)中看到自己白发渐生,感叹岁月催促着衰老。碧绿的高山,不知何时能够再回去?他知道暮色已经渐渐降临,却无法忍受看到秋花盛开的景象。身为远客,心中充满对故土的思念,而自己却如同腐朽的书生,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尽管有登高的兴致,却因无力而感到沮丧,只能怅望着西南的高台。


注释:

  • 青镜: 这里指的是镜子,青色的镜子比喻青春。
  • 素鬓: 指白发,象征衰老。
  • 情知: 诗人心里明白。
  • 骎骎: 形容马走得快,指光阴的迅速流逝。
  • 粲粲: 形容光彩夺目的样子,指秋花盛开时的美丽。
  • 腐儒: 指老旧的书生,暗示无能或失去才华。
  • 济川才: 指有才能的人,能够帮助他人。
  • 百丈台: 指高台,表示诗人对远方的眺望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边贡,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才华出众,擅长诗词。边贡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主,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寄托思乡情感与对生命感悟的节日。诗人身处异地,面对秋天的景色,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与生命的无常。


诗歌鉴赏:

《九日三首次杏东韵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开头的“青镜流年素鬓催”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岁月带来的衰老感,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与无声。接下来,诗人以“碧山何日是归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中“情知暮景骎骎到,忍见秋花粲粲开”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斗争:尽管知道时光已逝,却难以忍受眼前美丽而短暂的秋花。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令人产生共鸣。

在“远客正深怀土念”中,诗人自觉身为远客,深切的乡愁扑面而来,体现了对根的依恋与对生活的无奈。最后,诗人虽有登高的兴致,但因体力不支感到无奈与怅惘,展现了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描绘了一个人在秋日重阳的感怀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与生命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镜流年素鬓催: 诗人用青镜映射岁月无情,白发的生长暗示着衰老。
  • 碧山何日是归来: 对故乡的向往与迷茫,表达了归家的渴望。
  • 情知暮景骎骎到: 诗人心中明白,黄昏将至,暗示生命的尽头。
  • 忍见秋花粲粲开: 眼前的美丽让人不忍心看到生命的流逝。
  • 远客正深怀土念: 远离故乡的人,内心满是对故土的思念。
  • 腐儒元乏济川才: 诗人自责自己才华不济,无法帮助他人。
  • 登高有兴无筋力: 虽然有登高的欲望,但因体力不支,感到无奈。
  • 怅望西南百丈台: 诗人只能远望高台,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镜”比喻了时间的流逝,展现了衰老的无奈。
  • 拟人: “暮景骎骎到”赋予时间以行动,增强了时光流逝的感受。
  • 对仗: 诗中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惆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青镜: 象征青春与时光的流逝。
  • 白发: 象征衰老与无奈。
  • 碧山: 代表着故乡与归属感。
  • 秋花: 代表短暂的美好与生命的无常。
  • 百丈台: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远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镜流年素鬓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年轻的快乐
    b) 时光的无情与衰老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b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深切的思念
    c) 恨之入骨
    答案: b

  3. “登高有兴无筋力”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a) 兴奋
    b) 无奈与疲惫
    c) 自信满满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月下独酌》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感,但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李白的《月下独酌》:描写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情感基调略显不同,但同样反映了人对美的向往与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贡及其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