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高士峰宴集 其一》

时间: 2025-01-02 11:14:40

傲吏名山不厌游,况逢佳节更悲秋。

浮云晓向千峰散,落木寒临万壑流。

海上楼台澄蜃气,樽前鸿雁起边愁。

腐儒岁晚真何补,欲向沧浪买钓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九日高士峰宴集 其一

作者: 叶春及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傲吏名山不厌游,
况逢佳节更悲秋。
浮云晓向千峰散,
落木寒临万壑流。
海上楼台澄蜃气,
樽前鸿雁起边愁。
腐儒岁晚真何补,
欲向沧浪买钓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身处官场的厌倦,借助自然景色和节日情绪抒发对秋天的感伤。诗人游览名山不以为厌,佳节之际更添思乡之情。清晨的浮云散开,寒冷的落叶随着溪水流淌而下。海上楼台在蜃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澈,酒樽前的鸿雁飞起,带来一阵愁绪。年岁已晚,书生的努力又能有什么补救呢?我只想向沧浪求购一只钓舟,寄情于山水之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傲吏:指骄傲的官吏。
  • 不厌游:不厌倦游玩。
  • 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如重阳节。
  • 浮云:指晨曦中的云彩。
  • 万壑:形容山谷。
  • 澄蜃气:清澈的蜃气,蜃气是海上出现的幻影。
  • 樽前:酒樽前。
  • 腐儒:指年老而无所作为的书生。
  • 沧浪:指大海或深水之意。

典故解析: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 钓舟:古人常以钓鱼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春及,明代诗人,生于晚明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重阳节,诗人与友人相聚于高士峰,借此佳节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对官场的失望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节日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开头的“傲吏名山不厌游”直抒胸臆,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虽然名山值得游览,但在佳节的氛围下,诗人却感到更加悲伤。接下来的“浮云晓向千峰散,落木寒临万壑流”描绘了清晨的云彩和秋天的落叶,形成了鲜明的季节对比,秋天的寒冷更是加深了诗人的忧愁。

“海上楼台澄蜃气,樽前鸿雁起边愁”两句通过描绘海上楼台的清澈和酒樽前鸿雁的飞起,进一步深化了忧愁的气氛。最后两句“腐儒岁晚真何补,欲向沧浪买钓舟”则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逃避世俗纷争,回归自然。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他对理想隐逸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傲吏名山不厌游:诗人以自嘲的口吻提到官吏,表明即使身处官场,也不愿放弃游览名山的乐趣。
  • 况逢佳节更悲秋:在重阳佳节,诗人感受到更深的悲伤,表明节日的欢乐与秋天的萧瑟形成了鲜明对比。
  • 浮云晓向千峰散:描绘了清晨的浮云在千峰间散开,象征着自由与开阔。
  • 落木寒临万壑流:落叶寒风中流向万壑,传达出一种寂寥的秋意。
  • 海上楼台澄蜃气:海上的楼台在蜃气中显得清晰,象征着美好的愿景。
  • 樽前鸿雁起边愁:鸿雁飞起,带来愁绪,暗示离别与思念。
  • 腐儒岁晚真何补:反思自己年纪渐长,书生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 欲向沧浪买钓舟:渴望与自然为伴,寻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浮云晓向千峰散,落木寒临万壑流”,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鸿雁与愁绪相联系,展现了感情的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基调悲凉而又充满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伟大与追求,代表理想的境地。
  • 浮云:象征着变幻无常的生活与自由。
  • 落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鸿雁:代表离别和思念,传达出诗人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佳节是哪一个?

    • A. 春节
    • B. 重阳节
    • C. 中秋节
    • D. 元宵节
  2. “欲向沧浪买钓舟”中的“沧浪”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
    • B. 大海
    • C. 湖泊
    • D. 溪流
  3. 诗中提到的“腐儒”是指什么?

    • A. 年轻有为的书生
    • B. 年老无所作为的书生
    • C. 官场中人
    • D. 隐士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大海
  3. B. 年老无所作为的书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秋夕》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九日高士峰宴集 其一》《登高》:两首诗皆在重阳节,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叶春及更倾向于隐逸生活的渴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叶春及《九日高士峰宴集》相关研究论文
  • 明代文学史相关书籍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如《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