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无酒书呈漕使韩伯修大夫》

时间: 2025-01-06 11:05:23

老大悲伤节物催,酒肠枯涸壮心灰。

惭无白水真人分,难置青州从事来。

倦笔懒从都市出,醉眸刚为麴车回。

黄花也似相欺得,坐对空樽不肯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大悲伤节物催,
酒肠枯涸壮心灰。
惭无白水真人分,
难置青州从事来。
倦笔懒从都市出,
醉眸刚为麴车回。
黄花也似相欺得,
坐对空樽不肯开。

白话文翻译:

年纪大了,感慨节令的变迁,
酒肚已空,壮志也难再。
惭愧自己与白水真人无缘,
难以邀请青州的朋友来。
写作疲倦,懒得走出城市,
醉眼朦胧,刚刚从酒车归来。
黄花却似乎在欺骗我,
面对空酒樽,却不愿开启。

注释:

  • 老大:指年纪大了,感到悲伤。
  • 悲伤节物催:感伤于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
  • 酒肠:指用酒来饮用的肚子,形容因没有酒而空虚。
  • 壮心灰:指年轻时的壮志已灰心丧气。
  • 惭无白水真人分:白水真人是道教名士,意指自己没有高人相助。
  • 青州从事:青州是当时的一个地方,指青州的朋友。
  • 倦笔懒从都市出:写作感到疲倦,懒得出门。
  • 醉眸:喝醉酒后的眼神。
  • 麴车:装酒的车,指酒车。
  • 黄花:指菊花,常与重阳节有关。
  • 空樽:空酒樽,象征缺乏酒的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写诗和散文,常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因年老而感到节物催人老,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失落。酒在古代文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交与抒怀的媒介,诗人因缺酒而感到心灰意冷。

诗歌鉴赏:

陈师道的《九日无酒书呈漕使韩伯修大夫》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诗人以“老大悲伤节物催”引入,直接表明了自己对岁月流逝的忧伤。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赏菊饮酒的时节,诗人却因缺酒而感到心灰意冷,这种反差更显得情感深沉。

“惭无白水真人分,难置青州从事来”,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高人相助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悲情色彩。接着,诗人写到“倦笔懒从都市出,醉眸刚为麴车回”,表现出他对外界的无奈与懒散,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力感。

最后几句提到“黄花也似相欺得,坐对空樽不肯开”,菊花常象征着重阳节的氛围,诗人在空酒樽前却感到孤独无助。这种空虚感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内心的失落感在此达到高潮。

整首诗用词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渴望,令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大悲伤节物催:年纪大了,感受到节令变换的催促,暗示时间流逝带来的悲伤。
  2. 酒肠枯涸壮心灰:酒已喝尽,内心的壮志也随之消磨殆尽,表现出失落的情绪。
  3. 惭无白水真人分:自愧与高人无缘,显示孤独与渴望。
  4. 难置青州从事来:无法邀请朋友,反映孤独与无奈。
  5. 倦笔懒从都市出:写作疲惫,表现对外界的逃避。
  6. 醉眸刚为麴车回:醉眼朦胧,刚从酒车归来,隐喻生活的沉迷和无奈。
  7. 黄花也似相欺得:菊花在此可能象征着节日的欢乐,却似乎在欺骗自己。
  8. 坐对空樽不肯开:面对空酒樽,心中失落,不愿再饮,表现出一种绝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反复出现的“酒”与“空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 拟人:将黄花拟人化,表现出对节日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 隐喻:酒樽的空虚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友情的渴望和对节日的失落,情感基调充满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乐、交流与人际关系,缺酒则引发孤独感。
  • 黄花:象征重阳节,代表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空樽:象征失去与孤独,表现出人生的虚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水真人”指的是: A. 道教高人
    B. 酒神
    C. 文人雅士
    D. 诗人朋友

  2. 诗人因为什么感到“壮心灰”? A. 年龄大了
    B. 酒喝尽了
    C. 节物催人
    D. 以上皆是

  3. “坐对空樽不肯开”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忧虑

答案

  1. A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的《九日无酒书呈漕使韩伯修大夫》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在表达对节日的思念与孤独,但王维更多的是对兄弟的思念,而陈师道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反思,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赋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