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
时间: 2025-01-01 18:06: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离别
权德舆 〔唐代〕
人生天地间,瞥若七辔驰。
夭寿既常数,奈何生别离。
迹当中人域,正性日已衰。
是非千万境,杳霭情尘滋。
出门事何常,暂别亦难期。
冉冉叹流景,悠悠限山陂。
尽此一夕欢,华樽会前墀。
鸡鸣东方曙,夙驾临通逵。
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
两情不得已,念此留何为。
天明去已远,寂默居人归。
入门复上堂,恍恍生惊疑。
经履同游处,犹言常相随。
览物或临盘,翻怪来何迟。
乃知前日欢,本为今日悲。
特此别后心,宁及未见时。
则知交疏分,久久翻易持。
报君未别后,别后当自知。
白话文翻译:
人生在天地之间,像是七马奔腾般匆匆而过。
短暂的生命本就有限,为什么还要经历生离死别呢?
身处于人世之间,正是人性日渐衰退的时刻。
在是非纷扰的万千境地中,情感与尘世愈加交织。
出门的事情何曾常在,短暂的分别也难以预测。
我无奈地叹息流逝的光阴,唯有悠然的山坡作为界限。
尽情享受这最后的欢聚,华丽的酒杯在脚前相聚。
鸡鸣东方天色渐亮,早已准备好启程。
想要离开却难以迈步,想要留下却难以开口。
两情无奈分离,思念此刻又何必在意。
天明时分已远去,寂静中人们各自回归。
进门后再上堂,恍惚中生出疑虑。
走过曾经游玩的地方,仍然说着彼此的陪伴。
但见物事或临近,反而觉得来得何其缓慢。
最终才知道,昨日的欢愉,正是今日的悲伤。
特别是分别后的心情,宁可不曾相见。
于是才明白,交情的疏远,久而久之便难以维持。
我想告诉你,未曾分离之前,分开后自会明白。
注释:
- 七辔驰:比喻人生如马奔腾,形容时间的迅速。
- 夭寿:指生命的长短,夭折和寿命的常态。
- 杳霭:形容模糊不清的情感与世事。
- 华樽:华丽的酒杯,象征欢聚时的饮酒。
- 夙驾:早晨出发,指即将启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59年,卒于公元818年。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以咏怀诗和边塞诗闻名,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
《古离别》创作于权德舆平生经历了多次离别之后,表达对人生无常与离别苦楚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古离别》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人生的短暂与离别的无奈。开篇以“人生天地间,瞥若七辔驰”引入,带出人生的匆忙和短暂,给人一种强烈的时间流逝感。接着,诗人通过“夭寿既常数,奈何生别离”对生离死别的无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不断交织着“是非千万境”和“杳霭情尘滋”,让人感受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了离别的场景,从“冉冉叹流景”到“尽此一夕欢”,表现出离别前的欢乐与短暂。而最后的“乃知前日欢,本为今日悲”则是对离别真谛的深刻领悟。整首诗不仅有着浓厚的感伤情绪,也展现了对友情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天地间,瞥若七辔驰:人生如同骑马行走,匆匆而过。
- 夭寿既常数,奈何生别离:生命短暂,何必经历离别之苦。
- 迹当中人域,正性日已衰:身处人世,正是人性逐渐衰退的时刻。
- 是非千万境,杳霭情尘滋:在纷扰的环境中,情感愈加复杂。
- 出门事何常,暂别亦难期:出门在外,短暂的别离也难以预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七马奔腾,形象地表现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欲出强移步,欲留难致辞”,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光阴和情感赋予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它不仅是对过去欢聚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离别的无奈与接受,展现了人对情感的珍视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辔:象征人生的匆忙与短暂。
- 华樽:象征欢聚的美好时光。
- 鸡鸣:指代清晨,象征新的开始与离别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生天地间”的意思是指什么? A. 生活的艰难
B. 人生的短暂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D. 离别的悲伤 -
诗中“冉冉叹流景”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快速流逝的光阴
B. 对未来的期待
C. 深切的离别痛苦
D. 对往事的怀念 -
在诗中,作者如何看待离别? A. 自然的规律
B. 难以避免的痛苦
C. 不值得悲伤
D. 生活的一部分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别董大》 by 高适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送友人》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惋惜与不舍,通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权德舆的《古离别》则更多地沉浸在对离别无奈的感慨中,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悲凉情绪。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展现了不同诗人对离别的多种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