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路花》
时间: 2025-01-01 15:16: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路花
作者: 方千里 〔宋代〕
莺飞翠柳摇,鱼跃浮萍破。
班班红杏子,交榴火。
池台昼永,缭绕花阴里。
山色遥供座。
枕簟清凉,北窗时唤高卧。
翻思少年,走马铜驼左。
归来敲镫月,留关锁。
年华老矣,事逐浮云过。
今吾非故我。
那日尊前,只今问有谁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黄莺飞舞,翠柳摇曳,鱼儿跃出水面,浮萍被搅动。红杏花盛开,交错的石榴花像火一样绚烂。池边的花影在阳光下缭绕,山色遥远,为我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地方。枕着清凉的席子,北窗旁时常被叫起高卧的我,回想起青春年少,曾骑马走过铜驼驿。如今归来时,敲打着月下的灯笼,锁上关门。年华已逝,往事如浮云般消逝。如今的我已不再是当初的我,那时在你面前举杯的日子,如今又有谁在身边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莺:黄莺,春天的象征。
- 翠柳:绿色的柳树,象征生机。
- 鱼跃:鱼儿跳跃,生动的自然场景。
- 浮萍:漂浮在水面的植物。
- 班班:形容红杏花数量众多。
- 交榴火:石榴花交错盛开,色彩鲜艳。
- 缭绕:环绕。
- 枕簟:枕头和席子,形容卧床的舒适。
- 铜驼:古代驿站,象征行旅。
- 镫月:指月光下的灯笼。
- 年华老矣:指岁月已逝。
- 浮云过:比喻时光的流逝。
典故解析:
- 铜驼:古时驿站,象征着行旅与岁月的流转,常被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生哲思,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生动描绘了春日的美好场景与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满路花》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诗中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与对青春的怀念。首联“莺飞翠柳摇,鱼跃浮萍破”,通过生动的动植物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的“班班红杏子,交榴火”,则用色彩鲜艳的花卉描绘了春天的繁华,传达了一种热烈的情感。
诗的中段描写了池台的宁静与清凉的环境,诗人似乎在享受这份静谧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后两句“翻思少年,走马铜驼左”,引发了对年轻时光的追忆,那些骑马行走的日子,似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岁月如梭,“年华老矣,事逐浮云过”,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诗人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当初的自己。
最后一句“那日尊前,只今问有谁呵”,更是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孤独,仿佛在问当年的朋友,如今又有谁能与自己共饮呢?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莺飞翠柳摇,鱼跃浮萍破:通过生动的自然场景,展现春日的活力。
- 班班红杏子,交榴火:色彩明艳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繁华。
- 池台昼永,缭绕花阴里:描绘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
- 山色遥供座:远山的色彩为诗人提供了休息的场所。
- 枕簟清凉,北窗时唤高卧:描绘诗人卧床时的舒适与惬意。
- 翻思少年,走马铜驼左:回忆起年轻时的骑马生活,充满了怀旧情感。
- 归来敲镫月,留关锁:归来时的孤独感,与对过去的思念交织。
- 年华老矣,事逐浮云过:时间的流逝,感叹人生的短暂。
- 今吾非故我:意识到自己与从前的变化。
- 那日尊前,只今问有谁呵:对往日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的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如“莺飞翠柳摇,鱼跃浮萍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逝去岁月的感伤,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的情感基调,同时通过春天的美好景象,映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柳、鱼:象征春天的生机,表现自然的美。
- 红杏、石榴:象征繁华与青春的热烈。
- 池台、山色:表现宁静自然的环境。
- 北窗、高卧:象征对于舒适生活的向往。
- 铜驼:象征着过去的旅程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a) 雪花纷飞
b) 莺飞翠柳、鱼跃浮萍
c) 秋风瑟瑟 -
诗人对过去的感情是怎样的? a) 忘却
b) 怀念与惋惜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铜驼”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旅行与时光
c) 财运
答案:
- b) 莺飞翠柳、鱼跃浮萍
- b) 怀念与惋惜
- b) 旅行与时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方千里《满路花》: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对青春的怀念与无常的感慨。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注重豪情壮志与饮酒作乐的洒脱。
粗略解读: 方千里的诗歌更为细腻,着重展现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显得更加豪放,强调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及时行乐的哲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却都反映出诗人对时间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千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