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

时间: 2024-12-30 23:22:43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曲
作者: 张仲素 〔唐代〕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漫长的秋夜,滴水声不绝于耳,轻云遮月,月光淡淡。夜深人静,秋天的逼近使得虫鸣响彻整晚,而征人未能寄回衣物,难免惧怕霜降的寒冷。

注释:

  • 丁丁:形容水滴声,传达出夜的寂静和漫长。
  • 露月光:月光透过轻薄的云层,给夜晚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辉。
  • 秋逼:秋天的气息渐渐逼近,强调季节的变化与紧迫感。
  • 通夕响:整夜虫鸣声不断,表现出夜晚的生机与孤独。
  • 征衣未寄:征人未能将衣物寄回家,暗示思乡之情与忧虑。
  • 莫飞霜:在秋季,霜降将至,表达了对寒冷的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仲素,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蕴含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征人思乡之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秋夜的感受,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曲》是一首以秋夜为背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寂静而深邃的秋夜。首句“丁丁漏水夜何长”,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漫长的夜晚,声音的细致描写让人感受到深夜的孤寂与漫长。在这个夜晚,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内心的孤独,轻云掩月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夜色的感受。

“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展现了深秋时节的特有氛围,虫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突出,象征着生命的持续与挣扎,尽管环境逐渐寒冷。最后两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未能寄回的征衣象征着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与生命的无常,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丁丁漏水夜何长:水滴声如“丁丁”,表明夜晚的漫长与寂静。
  2. 漫漫轻云露月光:轻云遮月,月光透出,描绘出秋夜的柔美。
  3. 秋逼暗虫通夕响:秋天的气息逼近,虫鸣声贯穿整夜,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4. 征衣未寄莫飞霜:未能寄回的征衣,暗示思乡之情与对寒霜的恐惧。

修辞手法

  • 拟人:虫鸣声被赋予了“通夕响”的活力,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运用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乡土、亲人的思念,折射出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收获与凋零,暗喻人生的无常。
  • 虫鸣:象征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声音。
  • 月光:代表希望与思念,照亮了诗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丁丁漏水”形容了什么? A. 漫长的夜晚
    B. 明亮的月光
    C. 丰收的季节

  2. “征衣未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朋友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虫鸣”主要是象征什么? A. 生机与孤独
    B. 想念与归属
    C. 寂静与安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张仲素的《秋夜曲》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后者则更强调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