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五首》
时间: 2025-01-14 12:19: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五首
作者:张仲素 〔唐代〕
三戍渔阳再渡辽,
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
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
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
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
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
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
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
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
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
苏武曾将汉节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渔阳的三座戍楼,再次渡过辽水,
手臂上挂着弓箭,腰间佩着剑。
匈奴似乎已经知道我们的名字,
不要再靠近阴山,更不要射雕。
猎马成群,雁阵几只,
燕然山下,碧油幢轻轻摇曳。
传来战报,漠北的单于被打败,
火光照亮了夜晚的旌旗,士兵们在受降。
北风雪花飞舞,穿开雁门,
平沙上蓬草卷起,杂乱无序。
功名不在于捕获敌人的性命,
我愿直斩楼兰以报国恩。
陇水潺潺,秋天的树影摇曳,
征人到此,泪水止不住流下。
乡关千里,无法相见,
西戍河源,早晚要回去。
阴碛茫茫,塞外草木肥沃,
烽火台上,暮云随风飞舞。
从交河边望去,天与海相连,
苏武曾经带着汉节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戍:边防营地。
- 騂弓:一种马弓,形容强壮有力。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此处指敌人。
- 阴山:指阴山山脉,地理位置。
- 燕然山:古代名山,象征凯旋。
- 单于:匈奴的首领。
- 受降:投降,降服敌人。
- 功名:声名和功绩。
- 楼兰:古代西域国家,常为战争对象。
- 桔槔:古代的烽火台。
典故解析:
- 苏武:汉代名将,因其坚贞不屈,曾被匈奴俘获,后成功归汉。
- 楼兰:历史上著名的古国,诗中提及象征着对敌国的复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仲素,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与边疆生活,情感深厚,技艺高超。
创作背景:
《塞下曲五首》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征伐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战士的心情,表达对国家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诗歌鉴赏
《塞下曲五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士兵的豪情。全诗以“戍”为起点,描绘了边关的战斗生活,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騂弓”、“剑”、“匈奴”等,勾勒出战士的英勇与悲壮。尤其在描写战斗胜利的场景时,传达出一种激昂向上的气势,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与自豪。而在思乡之情的抒发中,“征人到此泪双流”更是将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特别是最后提到的苏武,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忠诚与坚韧精神的赞美。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豪情壮志,也有深沉的乡愁,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戍渔阳再渡辽:描述战士们在边塞的戍楼上,再次渡过辽水,象征着再次出征。
- 騂弓在臂剑横腰:强调战士的装备,显示出他们勇敢与准备应战的状态。
- 匈奴似若知名姓:暗示敌人对我方的了解,表现出战斗中的紧迫感。
- 休傍阴山更射雕:警惕敌人,不要靠近阴山,表现出对敌情的关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猎马千行雁几双”,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火照旌旗”,用光明象征胜利,形象生动。
- 拟人:如“泪双流”,表现士兵的感情,使情感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对士兵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戍楼:象征边防,代表战争。
- 弓剑:象征武力与勇气。
- 燕然山:象征胜利的希望。
- 泪水:象征思乡与离别之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古代游牧民族
C. 一种武器 -
填空题:诗中“功名耻计擒生数”意在强调__。
-
判断题:苏武是汉代的将领,他曾被匈奴俘获,后成功返回汉朝。 (对/错)
答案:
- B
- 功名不在于杀敌的数量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体现了边塞的壮阔,但更侧重于景色的描写,而《塞下曲》则更侧重于战争与战士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