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暮春》

时间: 2025-01-01 14:00:36

莺啭林梢,蝶沾粉絮。

押帘银蒜牵蛛缕。

鸳鸯幔揭郁金寒,秋千索挂东风暮。

绿暗西园,雁沉南浦。

檀郎骄马知何处。

章台街里片花飞,红粉楼中三月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啭林梢,蝶沾粉絮。
押帘银蒜牵蛛缕。
鸳鸯幔揭郁金寒,
秋千索挂东风暮。
绿暗西园,雁沉南浦。
檀郎骄马知何处。
章台街里片花飞,
红粉楼中三月雨。

白话文翻译:

黄莺在树梢欢快地鸣叫,蝴蝶轻轻地落在绒绒的花絮上。
拉开帘子,银色的蒜头牵引着蛛丝。
鸳鸯的帐子揭起,带来了郁金香的寒意,
秋千的绳索在东风的傍晚中悬挂着。
西园的绿荫渐渐浓密,南浦的雁群沉沉归去。
那骄傲的檀郎骑着骏马,不知去向何处。
章台街上五颜六色的花瓣纷纷飘落,
红粉楼中三月的细雨悄然落下。

注释:

  • 莺啭: 黄莺的鸣叫声。
  • 林梢: 树木的顶端。
  • 蝶沾粉絮: 蝴蝶停落在绒毛般的花絮上。
  • 押帘: 拉开帘子。
  • 银蒜: 形似蒜头的植物,可能指一种花。
  • 鸳鸯幔: 指鸳鸯形状的帐子,象征爱情。
  • 郁金寒: 郁金香的寒意,暗指春天的结束。
  • 秋千索: 秋千的绳索。
  • 檀郎: 形容年轻英俊的男子。
  • 章台街: 指的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街道,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

典故解析:

“章台街”出自古代文人对婚嫁和春游场景的描绘,通常与爱情、青春有关。提到的“鸳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常被用来描绘恋人之间的甜蜜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而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暮春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爱情的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 暮春》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暮春的美丽景象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用“莺啭林梢,蝶沾粉絮”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自然之美。紧接着,诗人通过“押帘银蒜牵蛛缕”进一步引入了室内的情景,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接下来的“鸳鸯幔揭郁金寒”则以鸳鸯帐子传达了爱情的主题,象征着温暖与美好的情感。

“秋千索挂东风暮”一句,通过秋千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柔和而又略带惆怅的情绪,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最后几句描绘了西园的幽静及雁群的归去,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整体而言,这首词从自然景象到人情世故,交融了生命的欢愉与惆怅,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深刻感悟及对人间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莺啭林梢: 黄莺在树顶愉快地鸣叫,表现春天的活泼气氛。
  2. 蝶沾粉絮: 蝴蝶轻轻地停落在花絮上,描绘出春天的美丽景象。
  3. 押帘银蒜牵蛛缕: 拉开帘子,银色的蒜头花牵动了蛛丝,展现细腻的生活场景。
  4. 鸳鸯幔揭郁金寒: 鸳鸯帐子揭开,带来寒意,象征爱情的美好与凋零。
  5. 秋千索挂东风暮: 秋千的绳索在东风傍晚中悬挂,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6. 绿暗西园,雁沉南浦: 绿意渐浓的西园,南方归来的雁群,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7. 檀郎骄马知何处: 檀郎骑马不知去向,表现出对游子或恋人的思念。
  8. 章台街里片花飞: 章台街上花瓣纷飞,描绘出繁华与美丽的景象。
  9. 红粉楼中三月雨: 红粉楼中春雨细细,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 “鸳鸯幔”象征着爱情;“秋千索”暗示时间的流逝。
  • 拟人: “莺啭”“蝶沾”赋予了自然生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与渴望,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 代表美丽与爱情。
  • 鸳鸯: 象征幸福的爱情。
  • 秋千: 暗示着童年和青春的纯真。
  • 花瓣: 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 A. 雨
    • B. 莺、蝶、花瓣
    • C. 雪
    • D. 霜
  2. “鸳鸯幔揭郁金寒”中“郁金”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树
    • D. 一种鱼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 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
  • 《水调歌头》: 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与《踏莎行》在情感深度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