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7 09:45: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寂寞春寒,空虚雨坠。斜檐风搅铃声碎。翠屏山外篆烟迷,茜纱窗底红灯背。枕泪难收,欢痕忍对。愁时不许稍稍睡。伤心托付太玄经,读来多少情滋味。
白话文翻译:
春寒料峭,寂寞的感觉如同空虚的雨水落下。斜斜的屋檐下,风把铃声搅动得支离破碎。翠屏山外的烟雾缭绕,红灯笼在茜纱窗后隐隐闪烁。枕着泪水难以自已,欢愉的痕迹却又不敢直视。愁苦时刻连片刻的安眠也不敢奢求。伤心的情感寄托在《太玄经》上,读来却感受到多少情感的滋味。
注释:
- 寂寞:孤独而空虚的状态。
- 春寒:春天的寒冷,暗示着一种凄凉的氛围。
- 空虚:心中的空旷感觉。
- 斜檐:指屋檐向一侧倾斜。
- 翠屏:绿色的山峦,象征着自然的美。
- 篆烟迷:指山外的烟雾缭绕,隐约可见。
- 茜纱窗:用红色纱布做的窗户,营造出温柔的氛围。
- 太玄经:道教经典,象征深奥的哲理与心灵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滨,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独与追求。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一个春寒的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古典诗词,诗人在冰冷的春寒中,透过细腻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开篇以“寂寞春寒,空虚雨坠”引入,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暗示着内心的空虚与失落。随着诗句的推进,斜檐下的铃声被风搅动,仿佛是对过往欢乐的追忆与失去的惋惜。
翠屏山外的烟雾与红灯笼的交织,描绘出一幅朦胧而温暖的画面,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枕着泪水,怀念曾经的欢愉,却又不敢面对眼前的愁苦,“愁时不许稍稍睡”,难以入眠的无奈与心灵的挣扎在此刻达到了高潮。
最后,诗人将伤心的情感寄托于《太玄经》中,显示了对古典智慧的追求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经典的依托,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整首诗在情感的层次上,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寞春寒,空虚雨坠:描绘春天的寒冷,传达孤独感。
- 斜檐风搅铃声碎:风动铃声,象征过往的欢乐被打破。
- 翠屏山外篆烟迷:山外的烟雾,营造出迷离的氛围。
- 茜纱窗底红灯背:红灯笼与窗帘形成对比,象征温暖的记忆。
- 枕泪难收,欢痕忍对:泪水无法收住,欢愉的记忆却难以面对。
- 愁时不许稍稍睡:愁苦时刻无法入眠。
- 伤心托付太玄经:伤心的情感寄托于经典。
- 读来多少情滋味:阅读经典,体会情感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寒比作寂寞,增强情感的传达。
- 拟人:风搅动铃声,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个体在孤独与思念中的挣扎,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寒:象征孤独与冷清。
- 铃声:象征欢乐与失去。
- 烟雾:象征迷离与不确定。
- 红灯:象征温暖与记忆。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经典是什么? A. 《道德经》
B. 《太玄经》
C. 《论语》 -
填空题:诗的开头是“___春寒,空虚雨坠”。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茜纱窗底红灯背”象征着欢乐的回忆。 (对/错)
答案:
- B
- 寂寞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日情感的追忆,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则在愁苦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对情感的表达各有千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