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带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
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
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由赊。
归梦当时断,参差欲到家。
白话文翻译
带着霜的雁群朝南飞去,夜晚适合栖息在沙洲上。
它们惊起后飞向何方,飞得高远极至海角天涯。
它们的叫声逐渐远去,离开高山的路途遥远。
归家的梦境在此刻断绝,磕磕绊绊地想要回家。
注释
- 带霜:指雁身上沾着霜,象征寒冷的天气,暗示秋冬季节。
- 汀沙:指河边的沙洲,是雁群栖息的地方。
- 惊起:指被惊动而起飞。
- 极海涯:形容飞得非常高远,极远的地方。
- 离岳:离开高山,指离开故乡。
- 路由赊:路途遥远,缓慢。
- 归梦:回家的梦。
- 参差:形容不整齐、错落的样子,暗示回家的路途艰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归梦”可以看作是对故乡思念的表现,体现了游子对家乡的向往。杜牧写作此诗时,正是对南归雁的感慨,暗含了自己身处异乡、思念故土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才华横溢,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牧晚年,表达了他对南飞大雁的感悟,借雁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闻雁》这首诗通过描绘南飞大雁的景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诗的开头,带霜的雁群在寒冷的夜晚飞往南方,它们在沙洲栖息,体现出一种孤独与冷清的氛围。接着,诗人用“惊起向何处”的疑问,呈现出对雁群未来的迷茫,正如他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通过“入云声渐远”,诗人传达出一种渐行渐远的无奈,离开故乡的路途漫长而艰辛,暗示他对故乡思念的无尽。
在“归梦当时断”中,诗人将思乡之情与梦境相结合,梦境的破灭象征着对家乡的渴望无法实现。而最后一句“参差欲到家”,更是用“参差”来表达回家的艰难与不易,使整首诗流露出浓重的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雁群在寒霜中南飞,表明季节的变迁。
- 第二句:夜晚适合栖息,展现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三句:雁起飞后的不确定性,暗示诗人心中的迷茫。
- 第四句:声音渐远,象征着思乡的渴望越来越远。
- 第五句:回家的梦断裂,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第六句:回家路途的艰难,突显归家的渴望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雁群的飞行充满情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雁:象征游子,寄托思乡之情。
- 霜:象征寒冷,暗示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沙洲:体现孤独与栖息的无奈。
- 云:象征遥远的希望与梦想。
- 家:最终的归宿,代表温暖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带霜南去雁”的含义是什么?
- A. 雁群在寒冷的天气中飞向南方
- B. 雁群在春天飞回北方
- C. 雁群在夏天飞往湖泊
-
诗中提到的“归梦”指的是什么?
- A. 回家的梦
- B. 梦想的实现
-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可将杜牧的《闻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思乡情感的表达上,杜牧更为直接与细腻,而王之涣则更倾向于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各类古典诗词研究的书籍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