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三 十九部仄韵》
时间: 2024-10-16 19:1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宇乘鸢,湍江激苇,挟风疾渡重山水。相思最是促归程,一时恨不三千里。剪烛妆台,弄梳发髻,闻香依旧当年味。余生已付眼前人,从今不复看花媚。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天空中,乘着风筝飞翔,湍急的江水激荡着芦苇,夹着风疾速渡过重重山水。最让人心焦的就是思念,恨不得一瞬间就能回到三千里之外。点亮蜡烛,妆扮梳理发髻,香气依旧如当年那样迷人。我的余生已经交给眼前这个人,从今往后不再去欣赏花的美丽。
注释:
- 浩宇: 广阔的天空。
- 乘鸢: 乘着风筝,象征自由的飞翔。
- 湍江激苇: 湍急的江水激荡着芦苇,表现自然的生动。
- 挟风疾渡: 夹着风快速渡过,形容行程的迅速。
- 相思: 思念之情。
- 剪烛妆台: 点燃蜡烛,整理妆容的地方。
- 弄梳发髻: 梳理发髻,描绘了女性的细腻生活。
- 余生已付眼前人: 表达对伴侣的承诺。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相思最是促归程”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思念的普遍感受,而“剪烛妆台”则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闻名。其作品多关注人际关系和生活细节,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三》展现了对自然景观与爱情情感的深刻交融。开篇以“浩宇乘鸢”引入,展现了无限的天空与自由的向往。接着,通过“湍江激苇”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而急迫的氛围,仿佛在暗示着诗人急于归家的心情。尤其是“相思最是促归程”,更是将思念与归期紧密相连,表现出对爱人的深情牵挂。
诗中“剪烛妆台,弄梳发髻”描绘了女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种温馨而柔美的意象,与上文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爱之深沉,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细腻与温暖。而最后一句“余生已付眼前人,从今不复看花媚”则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诗人已经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眼前的爱人,表明了对爱情的忠诚与专一,掩盖了对外界美好事物的视而不见,显现出对爱情的坚贞。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情感的流动在字里行间中自然而然,给人以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浩宇乘鸢: 表达了在广阔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感觉,象征着无拘无束的心境。
- 湍江激苇: 描绘了江水的急流和芦苇的摇曳,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 挟风疾渡重山水: 通过风与水的结合,展现了快速而又艰辛的旅途。
- 相思最是促归程: 强调了思念让归途显得格外急迫。
- 一时恨不三千里: 反映了对远方爱人的浓烈思念。
- 剪烛妆台: 细腻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女性的温柔和细心。
- 弄梳发髻: 生活中的一种宁静与美好,象征着女性的魅力。
- 闻香依旧当年味: 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 余生已付眼前人: 表达了对恋人的坚定承诺。
- 从今不复看花媚: 说明了对爱情的专一,抛弃其他的诱惑。
修辞手法:
- 比喻: “浩宇乘鸢”比喻自由的追求。
- 拟人: “湍江激苇”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深切的爱情、思念的折磨以及对未来的承诺,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追求真挚与恒久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浩宇: 象征广阔无垠,隐喻自由与希望。
- 湍江: 代表生活的急促与变幻。
- 芦苇: 象征柔情与生命力。
- 蜡烛: 代表温暖的家庭生活与爱情的细腻。
- 香气: 代表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的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剪烛妆台”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自由
B. 温馨的生活
C. 自然的美丽 -
“相思最是促归程”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爱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余生已付眼前人”表达了什么? A. 对他人的依赖
B. 对爱情的承诺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崔荣江的《踏莎行 其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爱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悟,但崔荣江侧重于细腻的生活场景与情感的承诺,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对酒的寄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导读》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