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日愁头白,谁知未白衰。
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
白话文翻译
往昔的愁苦使我头发变白,谁能知道我的衰老并未完全显现。眼看一切都应该要凋零,却无可奈何变成细丝。
注释
字词注释:
- 愁头白:指因忧愁而使头发变白。
- 未白衰:意指虽然头发已经白了,但衰老的迹象并未完全显现。
- 应落尽:本应全部凋落,形容自然的衰败或生命的终结。
- 变成丝:形容无奈的状态,似乎什么都无法改变。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特定典故,但蕴含了对人生无常、衰老和哀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他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关注民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感发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经历人生诸多磨难,感慨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反映了他对衰老与死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感发落》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在简短的四句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衰老无奈的深刻体会。开篇提到“昔日愁头白”,令人感受到诗人因忧愁而导致的白发,既是对自身衰老的直接描述,也是对人生苦楚的隐喻。接着,诗人自问“谁知未白衰”,表达了对他人无法理解自身痛苦的无奈与孤独感。
诗的后两句“眼看应落尽,无可变成丝”,更是将这种无力感推向高潮,似乎一切都在衰败与消逝中,唯有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却又无法改变现状。这里的“丝”不仅指代细微的东西,更是象征着诗人心中那份细腻而又脆弱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对衰老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反思与无奈。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邃,使得这首诗在古典诗词中显得格外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日愁头白:昔日的忧愁使得头发变白,隐喻因生活的苦涩而早熟。
- 谁知未白衰:无人能理解,尽管外表看似衰老,内心却仍有未显露的生命力。
- 眼看应落尽:随着时间推移,生命的果实本应尽数凋落。
- 无可变成丝:对于生命的无奈,似乎一切都在流逝,却又无法改变。
修辞手法:
- 对比:白发与衰老之间的对比,强调时间的无情。
- 比喻:将衰老比作“应落尽”的果实,展现生命的脆弱。
- 反问:通过“谁知”表达了对外界理解的渴望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展现诗人对衰老与死亡的感悟,以及对生活悲剧的无奈和不甘。情感基调是深沉而略带哀伤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头白:象征着因生活的重压而产生的忧愁与衰老。
- 丝: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暗指一些微小而细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日愁头白”指的是什么?
- A. 因快乐而白
- B. 因忧愁而白
- C. 因年龄而白
- D. 因疾病而白
-
“无可变成丝”中的“丝”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细微的东西
- C. 生活的无奈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感发落》与李白的《庐山谣》在主题上都涉及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但李白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