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时间: 2024-12-29 16:57:54

向来涉笔赋长杨,辱赐天家七宝床。

黄吻少年评宿士,白头宫女说先皇。

走章台马曾游冶,攀鼎湖龙竟渺茫。

纵使老婆强搽抹,安能更复入时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来涉笔赋长杨,辱赐天家七宝床。
黄吻少年评宿士,白头宫女说先皇。
走章台马曾游冶,攀鼎湖龙竟渺茫。
纵使老婆强搽抹,安能更复入时妆。

白话文翻译

我过去常常写诗给长杨(指长杨山),曾受天子赐予七宝床(象征荣华富贵)。
年轻时我与俊美少年讨论那些有名的人,白发的宫女则在讲述先皇的故事。
我曾经骑马游玩章台,攀登鼎湖却感到无比渺茫。
即使我妻子再怎么强烈地涂抹化妆品,如何还能再回到那个美好的时光呢?

注释

  • 长杨:指一种美丽的地方,常用于诗中象征美好或理想的境地。
  • 七宝床:天子所赐的奢华床榻,象征权贵的享受。
  • 黄吻少年:指年轻俊美的男子,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
  • 白头宫女:年老的宫女,代表过去的记忆与历史。
  • 章台:古代游乐场所,象征青春的欢乐。
  • 鼎湖:可能指某个具体的湖泊,象征追求的目标。
  • 搽抹:化妆,体现对美的追求。

典故解析

  • 天家:指皇帝或天子,象征权威和光辉。
  • 章台:古代著名的游乐场所,常用以表示青春与欢愉。
  • 鼎湖龙:传说中龙的栖息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彦端,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散文,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高远。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刘克庄人生的晚期,反映了他对过去辉煌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衰老,让他对曾经的青春与荣华感到深刻的遗憾。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有感》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自己曾赋诗于长杨,受天子赐予的七宝床,这不仅表达了他曾经的荣耀,也暗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依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记忆却变得遥不可及。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年轻时与俊美少年讨论名士的场景,以及白发宫女讲述往昔的情景,这两种对比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个人与历史的距离感。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提到游玩章台和攀登鼎湖,暗喻了他对青春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最终却感到渺茫而无力。最后一句“纵使老婆强搽抹,安能更复入时妆”,直击现实的残酷,表明即使再怎么努力修饰外表,也无法回到那个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时光。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来涉笔赋长杨:表达了诗人过去的创作经历。
  2. 辱赐天家七宝床:感叹过去的荣华与现在的落寞。
  3. 黄吻少年评宿士:年轻时对名士的讨论,体现了青春的活力。
  4. 白头宫女说先皇:与过去的对比,暗示时光的流逝。
  5. 走章台马曾游冶:描述诗人曾经的欢乐与追求。
  6. 攀鼎湖龙竟渺茫: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7. 纵使老婆强搽抹:即使再努力打扮,也无法改变现实。
  8. 安能更复入时妆:感叹青春的逝去,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修辞手法

  • 对比:青年与白头,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排比:通过多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 象征:七宝床、章台、鼎湖等意象,象征荣华、青春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青春、理想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杨:象征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七宝床:象征权贵与荣华。
  • 黄吻少年:象征青春的活力与美好。
  • 白头宫女:象征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章台:象征欢乐与青春的美好回忆。
  • 鼎湖龙: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七宝床”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贵
    • C. 荣华
    • D. 以上皆是
  2. “纵使老婆强搽抹”中的“搽抹”指的是什么?

    • A. 读书
    • B. 化妆
    • C. 劳动
    • D. 吃饭
  3. 诗中提到的“白头宫女”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过去
    • C. 未来
    • D. 财富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刘克庄的《有感》更加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