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堠子》

时间: 2025-01-04 08:21:37

终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

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

君知不识字,第一莫形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堠子
作者:罗隐

终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
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
君知不识字,第一莫形相。

白话文翻译:

整天在路旁徘徊,前途也能稍作估算。
我并不因肤色而感到羞愧,只是怨恨自己的起点。
高雅的理想相隔千里,优秀的文章不过几行。
你知道吗,若不识字,第一点便是不要轻易显露外表。

注释:

字词注释

  • 堠子:一个地方的称谓,通常指的是路旁的某种小屋或亭子。
  • :指岔路,分岔的道路。
  • :估计、衡量。
  • 面黑:指肤色较黑,这里强调一种自卑的情绪。
  • 雅旨:高雅的理想或见解。
  • 高文:优秀的文学作品。
  • 识字:识字能力,文化水平。

典故解析: 此诗中涉及到古代文人对自身能力和前途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君知不识字”,表现出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与对无知的自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唐代诗人,字梦阳,号景山。罗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个人前途的迷茫,尤其是在科举制度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有志之士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产生了深重的自我怀疑和对社会的反思。

诗歌鉴赏:

《堠子》是罗隐反映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一首诗,整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开篇“终日路岐旁,前程亦可量”,以路旁的驻足隐喻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前途的期待,又透着一丝惶恐。接下来的“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则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条件的不满和自卑,表明其虽有抱负但因环境所限而感到无能为力。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最后一句“君知不识字,第一莫形相”,既是对自身文化水平的自嘲,也是在告诫他人,不要轻易以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整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终日路岐旁:整天在路口徘徊,暗示作者的迷茫与无所依归。
  2. 前程亦可量:虽然前途不明,还是可以略作估计,表现出对未来的思考。
  3. 未能惭面黑:不因肤色感到羞愧,反映出对自身条件的自剖。
  4. 只是恨头方:怨恨自己的起点,说明内心的不甘与挣扎。
  5. 雅旨逾千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体现出追求的艰难。
  6. 高文近两行:优秀作品的稀少,感叹自己的无力。
  7. 君知不识字:警示别人不要以表面来判断。
  8. 第一莫形相:强调内在的重要性,反映出一种自我肯定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
  • 比喻:将人生比作路途,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加语气的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与知识的重要性,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路岐: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迷茫。
  • 面黑:代表着自卑与社会对个体的评判。
  • 雅旨、高文:代表理想与追求的高度,体现出文化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罗隐的《堠子》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C. 对爱情的渴望

  2. 诗中提到“未能惭面黑”的意思是什么? A. 感到自豪
    B. 感到羞愧
    C. 感到无奈

  3. “雅旨逾千里,高文近两行”中的“高文”指的是什么? A. 高尚的品德
    B. 优秀的文学作品
    C. 高昂的价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中的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词对比: 对比罗隐的《堠子》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罗隐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展示了不同的诗歌视角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