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韦赡》

时间: 2025-01-19 14:47:26

石城蓑笠阻心期,落尽山花有所思。

羸马二年蓬转后,

故人何处月明时。

风催晓雁看看别,雨胁秋蝇渐渐痴。

禅智阑干市桥酒,纵然相见只相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城蓑笠阻心期,落尽山花有所思。
羸马二年蓬转后,故人何处月明时。
风催晓雁看看别,雨胁秋蝇渐渐痴。
禅智阑干市桥酒,纵然相见只相悲。

白话文翻译:

石城的蓑衣和斗笠阻隔了我对你心中的期盼,山花落尽,我心中依然有些思念。羸弱的马儿经过两年的辗转,故人如今身处何方,何时能在月明之时相见?清晨的寒雁在风中催促着离别,秋雨中飞舞的苍蝇逐渐变得迟钝。即使在市桥上与禅智相聚,举杯畅饮,但纵然相见,心中却只剩下悲伤。

注释:

  • 石城: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可能指与诗人有关系的地方。
  • 蓑笠:指的是农夫所穿的蓑衣和斗笠,象征着劳动和生计。
  • 羸马:形容马瘦弱,暗示旅途艰辛。
  • 禅智: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诗中提到的酒,暗示聚会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唐代诗人,字希声,号雪窗,晚号醉吟,浙江人。罗隐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中期,诗人因生活艰辛而思念故人,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相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寄韦赡》是一首抒情诗,透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感伤之情。诗中以“石城蓑笠”开篇,暗示了诗人被生活的重担所束缚,内心的期盼与现实的隔阂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落尽山花有所思”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思绪化为对友人的思念,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羸马二年蓬转后,故人何处月明时”通过羸弱的马匹象征着艰难的旅程,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人的无尽思念。接下来的“风催晓雁看看别,雨胁秋蝇渐渐痴”则是对离别的感受加深,描绘了清晨寒雁的凄凉与秋雨的萧瑟,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使得离别的悲伤愈加深刻。

最后两句“禅智阑干市桥酒,纵然相见只相悲”,即使在与友人相聚的酒宴中,心中却充满了悲伤。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无奈的情感,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城蓑笠阻心期:石城的蓑衣和斗笠象征着生活的重担,诗人因这些阻隔了对友人的期盼。
  2. 落尽山花有所思:山花虽已落尽,但内心仍有所思念,表现了思念的持久性。
  3. 羸马二年蓬转后:羸弱的马经过两年的辗转,暗示着旅途的艰辛。
  4. 故人何处月明时:对故人的思念与期待,询问何时能再相会。
  5. 风催晓雁看看别:晨雁在风中呼唤着离别,表达了离别的无奈。
  6. 雨胁秋蝇渐渐痴:秋雨中苍蝇的迟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所事事的无奈。
  7. 禅智阑干市桥酒:与友人相聚,气氛欢快,却隐含着忧伤。
  8. 纵然相见只相悲:即使相见,心中却是悲伤,强调了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羸马”比喻旅途的艰难,形象生动。
  • 拟人:将“风催晓雁”“雨胁秋蝇”赋予了人性,使情感更具代入感。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风催晓雁,雨胁秋蝇”,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的痛苦,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束缚与思念的寄托。
  • 蓑笠:代表着安稳与生活的重担。
  • 山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的时光,已落尽则暗示时光流逝。
  • 晓雁: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具有秋天萧瑟的意象。
  • 秋蝇: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羸马”象征什么?
    A. 精力充沛的马
    B. 旅途艰辛的象征
    C. 奔腾的马

  2. 诗人的情感主要是?
    A. 欢喜
    B. 思念与忧伤
    C. 愤怒

  3. “风催晓雁看看别”中,“晓雁”代表了什么?
    A. 亲密的朋友
    B. 离别与思念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加注重友谊的深厚与壮志。
  • 高适《别董大》:以豪放的情感表达离别,风格与罗隐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