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
时间: 2025-01-19 19:5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
司空曙
新从刘太尉,结束向并州。
络脑青丝骑,盘囊锦带钩。
出关逢将校,下岭拥戈矛。
匣闭黄云冷,山传画角秋。
剑锋将破虏,函道罢登楼。
岂作书生老,当封万户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王使君赴太原担任副使的情景。诗的开头提到王使君刚从刘太尉那里出发,前往并州。接着描绘了他骑着马,身披青丝,腰间挂着绣带,显得十分威武。出关时遇到了将领,到了山岭时又有士兵们手握武器。寒冷的黄云笼罩着,山中传来秋天的号角声。剑锋即将刺破敌人,登高的楼阁也已不再繁忙。难道他只是一位书生老者,未来一定会被封为万户侯。
注释:
字词注释:
- 刘太尉:指唐代的名将刘仁轨。
- 络脑:形容头发编成的发型,表示威武。
- 青丝:指马的颜色,青色的鬃毛。
- 盘囊:指装衣物等物品的袋子。
- 匣:指剑匣,装剑的地方。
- 黄云:形容秋天阴冷的云彩。
- 画角:一种乐器,常用于军中,传达指令的声音。
- 剑锋:刀剑的锋利部分,象征着战斗。
- 万户侯:古代封爵的称号,象征高位。
典故解析:
- 并州:地名,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意指出征。
- 书生:古代文人,通常指不参与军事的知识分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青山,生于公元约709年,卒于约786年。他以描写山水和边塞诗闻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事交织为主题。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需要镇守边疆,诗人写此诗是为了送别好友王使君,表达对他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融入了丰富的军事意象,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壮志豪情。诗中通过对王使君出征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威风与自信。开篇提到的刘太尉,暗示了王使君的高贵背景与重要使命。接下来的描写则充满了动感,王使君骑马出关,伴随着将校的迎接,展现了他即将踏上的征程。
诗中“匣闭黄云冷,山传画角秋”两句,运用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黄云冷冷,传递出一种即将出征的紧迫感和孤独感。同时,山中传来的画角声,仿佛是在为他送行,营造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
结尾一句“岂作书生老,当封万户侯”,更是表露出诗人对王使君未来的期许和抱负。他不愿意只做一个平庸的书生,而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封赏。这种豪情壮志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激励着人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从刘太尉:开篇点明王使君刚刚从刘太尉那里出发,暗示王使君有着不凡的背景。
- 络脑青丝骑:描绘王使君英俊的形象,强调其作为将领的威武。
- 出关逢将校:出关时遇见士兵,象征着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
- 下岭拥戈矛:形象地表现出士兵们准备出征的情景。
- 匣闭黄云冷:描绘了寒冷的天气,暗示出征的严峻。
- 山传画角秋:通过自然声响传达出士兵们的出征气氛。
- 剑锋将破虏:表达出对胜利的期待和信心。
- 函道罢登楼:暗示出征后将会回归的情景。
- 岂作书生老:表达出对平庸生活的厌倦,渴望成就一番事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出关逢将校,下岭拥戈矛”,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如“剑锋将破虏”,用剑锋象征着打击敌人的力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王使君的出征情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忠诚与理想的结合,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丝:象征年轻与活力,表示士人的英俊。
- 戈矛:象征战争与勇气,体现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 黄云: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出征的严酷。
- 画角:象征出征的号角声,传递出紧迫感和激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使君刚从谁那里出发?
- A. 李太尉
- B. 刘太尉
- C. 张太尉
- D. 陈太尉
-
诗中提到的“黄云冷”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惆怅
- C. 严酷
- D. 喜悦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理想?
- A. 只愿安静生活
- B. 追求高官厚禄
- C. 立志成就大事业
- D. 不求闻达于世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同样是送别之作,但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 《早发白帝城》 李白:展现了出征的豪情,但侧重于个人的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评论集》
- 《古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