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南即事 其五 张栻 〔宋代〕 茅亭水溜四周遭,花木经春一一高。 却望西山隔江水,径思一叶泛云涛。
白话文翻译:
茅亭周围水流环绕,花草树木在春天里一一长高。 回头望向西山,隔着江水,心中想着乘一片叶子在云涛中漂流。
注释:
字词注释:
- 茅亭:用茅草覆盖的小亭子。
- 水溜:水流。
- 四周遭:四周环绕。
- 经春:经过春天。
- 一一高:一个接一个地长高。
- 却望:回头望。
- 西山:西边的山。
- 隔江水:隔着江水。
- 径思:直接思考,心中想着。
- 一叶:一片叶子,比喻小船。
- 泛云涛:在云海中漂浮。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但“一叶泛云涛”可能受到《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启发,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为张栻在城南游玩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城南的自然景色,通过“茅亭水溜”和“花木经春”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后两句“却望西山隔江水,径思一叶泛云涛”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中“一叶泛云涛”的比喻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心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体现了张栻诗歌的自然与哲理相结合的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茅亭水溜四周遭”,描绘了茅亭周围水流环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氛围。
- 第二句“花木经春一一高”,通过“花木”和“经春”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花草树木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 第三句“却望西山隔江水”,诗人回头望向西山,隔着江水,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 第四句“径思一叶泛云涛”,诗人心中想着乘一片叶子在云涛中漂流,比喻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一叶泛云涛”中,“一叶”比喻小船,“云涛”比喻广阔的天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对仗:“茅亭水溜”与“花木经春”,“却望西山”与“径思一叶”,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一叶泛云涛”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亭:宁静自然的象征。
- 水溜:流动的生命力。
- 花木:春天的生机。
- 西山:远方的向往。
- 江水:隔阂与距离。
- 一叶:自由与轻盈。
- 云涛:广阔与无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一叶泛云涛”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恐惧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春天的喜爱 D. 对远方的思念
-
诗中“花木经春一一高”描绘了什么景象? A. 秋天的萧瑟 B. 夏天的炎热 C. 春天的生机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却望西山隔江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远方的向往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自由的厌恶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春日》:同样描绘春天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栻《城南即事 其五》与朱熹《春日》: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但张栻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而朱熹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包括张栻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