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昌父山居八咏·倚云亭》

时间: 2025-01-01 11:29:32

俗子令眼白,瑞峰令眼青。

白移听两榻,且上倚云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赵昌父山居八咏·倚云亭》
作者:杨万里 〔宋代〕

俗子令眼白,瑞峰令眼青。
白移听两榻,且上倚云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俗世的事物让人感到眼前一片苍白,而瑞峰的景色却让人心生青睐。白云在空中轻轻飘移,正好可以听见两侧的榻声,我决定暂且在这倚云亭上休息一会儿。

注释

  • 俗子:指世俗的人或事,通常用来形容平凡或庸俗的事物。
  • 瑞峰:指美好的山峰,象征着高雅和超脱的境界。
  • 白移:白云在空中移动,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 倚云亭:是一个可以倚靠在云端的小亭子,暗示诗人所处的高雅环境。
  • 两榻:指两侧的休息处,也是诗人放松心情的地方。

典故解析

“倚云亭”作为一个意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理想生活。古人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山水中的亭台楼阁常成为隐士思考的场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之美,倡导“诗中有画”的理念。

  •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唐宋时期,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的历史背景中,诗人以山居生活作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首句“俗子令眼白”以对比开篇,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不屑与厌倦,随之而来的“瑞峰令眼青”则转向自然的美好。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也突显了自然景色的吸引力。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白移听两榻”,描绘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仿佛在云端与自然融为一体。整体来看,诗中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杨万里的诗风常常清新自然,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俗子令眼白”:平凡世俗的事物让人感到无趣。
    • “瑞峰令眼青”:而美好的山峰却让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
    • “白移听两榻”:随着白云的移动,耳边可以听到两侧的榻声,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且上倚云亭”:于是我决定暂且在这倚云亭上休息,享受这份自然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突显世俗与自然的区别。
    • 形象生动的意象,如“倚云亭”、“瑞峰”,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山居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俗子:象征平凡的世俗生活,代表着烦恼与喧嚣。
  • 瑞峰:象征美好、高雅的自然景象,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 白云: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俗子令眼白”中的“俗子”指的是?
    A. 世俗的人
    B. 高雅的人
    C. 自然的景象
    D. 诗人自己

  2. 诗中提到的“倚云亭”象征着什么?
    A. 争斗与喧闹
    B. 逃避与宁静
    C. 富贵与荣华
    D. 传统与古老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 诗词对比
    比较杨万里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常常融入佛教哲理,表达一种更深层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