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安福宿代度寺》

时间: 2024-10-03 11:25:49

春前腊後暖还寒,陌上泥中湿更乾。

野寺鸣锺招我宿,远峰留雪待谁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安福宿代度寺
春前腊後暖还寒,
陌上泥中湿更乾。
野寺鸣锺招我宿,
远峰留雪待谁看。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刚过腊月后,天气还是暖和又寒冷;
田间小路上的泥土,湿润后又干燥。
乡间的小寺院里,钟声在鸣响招我去宿;
远处的山峰上仍留有雪,等待着谁来欣赏。

注释:

  • :指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
  • 陌上:指田间小路。
  • 泥中湿更干:泥土在经历了湿润后又开始干燥。
  • 鸣锺:寺庙中的钟声。
  • 留雪:山峰上仍然有未融化的雪。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鸣锺”与佛教文化相关,寺庙的钟声常用来召唤信徒,具有宗教和宁静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因游历而感受到春寒与自然景象的变化,写下了这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往安福宿代度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心灵感受的诗作。诗中通过春前腊后、泥湿干燥等细节,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锐观察。诗的开头通过对春寒的描述,塑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绘了田间小路的泥土状态,表现了春天的不确定性与变化,仿佛在暗示着人生的无常。随后,诗中提到的“野寺鸣锺”则带来一丝宁静的气息,钟声的召唤使人感到一种归属感,似乎暗示着人们在纷扰的生活中仍然可以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最后一句“远峰留雪待谁看”,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雪的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令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深厚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前腊後暖还寒”:反映了季节交替的复杂性,春天尚未完全到来,寒意依旧。
    • “陌上泥中湿更乾”:描绘田间小路的泥土状态,象征生活中的变化与无常。
    • “野寺鸣锺招我宿”:钟声的招呼,展现了宁静与归属感。
    • “远峰留雪待谁看”:引发对自然的思考,雪的存在象征着时间与生命。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前腊后”和“湿更干”,形成了对称与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深化了主题。
  • 主题思想

    • 反映了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新生与希望。
  • :代表旧的结束,季节的更迭。
  • 钟声:象征宁静与归宿。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腊”指代哪个月份?

    • A. 正月
    • B. 腊月
    • C. 十月
    • D. 七月
  2. 诗中提到“鸣锺”主要是指什么?

    • A. 寺庙的钟声
    • B. 村庄的钟声
    • C. 学校的钟声
    • D. 城市的钟声
  3. 诗中提到的“远峰留雪”象征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生命的短暂
    • C. 自然的美丽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往安福宿代度寺》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之美,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杨万里则更专注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

以上是对《往安福宿代度寺》的全面解析与理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首古诗的美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