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时间: 2025-01-04 11:35: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白话文翻译
在诚斋的月亮尚未升起之前,我已经来到万花川谷。
并不是诚斋没有月亮,只是隔着一片修竹树林。
现在才是农历的十三夜,月光已经如玉般明亮。
这还不是秋天的奇绝之景,等到十五、十六的时候更美。
注释
- 诚斋:指诗人自己的居所,意指月亮尚未照到的地方。
- 万花川谷:指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是诗人登高望月的地点。
- 修竹:形容周围环境中有竹林,隔挡了月光的照射。
- 奇绝:形容景色非常独特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年-126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著称。他的诗多表现山水田园之美,常以质朴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七月的一个夜晚,正值农历十三,诗人于万花川谷中赏月,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月亮的思考。此时,正值夏末秋初,诗人对即将到来的秋天表现出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开头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对于月亮的期待,虽然诚斋尚未见月,但万花川谷已然入目,令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的错位和诗人的细腻观察。第三句“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将时间推进,月光虽不及满月之时的璀璨,但依然美丽如玉,展现了诗人对每一阶段月色的欣赏。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月色的期待,暗示十五、十六的明月将更为绝美,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无论是意境还是情感,都显得十分和谐,诗人以简约而富有层次的语言,传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令人倍感亲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未到诚斋:月亮尚未升起到我的居所,暗示着期待和渴望。
- 先到万花川谷:我已经到达了风景如画的万花川谷。
- 不是诚斋无月:并不是说诚斋没有月光。
- 隔一林修竹:只是被一片修竹隔挡住了。
- 如今才是十三夜:现在已经是农历的十三夜。
- 月色已如玉:月光已经如同白玉般明亮。
- 未是秋光奇绝:这还不是秋天最美的景色。
- 看十五十六:等到十五、十六的时候,月色会更加美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诚斋与万花川谷的月光,突出环境的变化。
- 比喻:将月光比作“玉”,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着月亮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万花川谷: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修竹:象征着坚韧与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何时到达万花川谷?
- A. 七月初十
- B. 七月十三
- C. 七月十五
- D. 七月十六
-
诗中提到的“诚斋”指的是:
- A. 诗人的家
- B. 一种花
- C. 一座山
- D. 一片竹林
-
诗人对十五、十六的月色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失望
- C. 无所谓
- D. 忽视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现了思乡之情,情感更为浓烈。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亮的哲理思考,情感深邃且含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杨万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