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呈南康太守曾致虚》
时间: 2025-01-19 21:41: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呈南康太守曾致虚
作者: 杨万里
山房牙签三万轴,
六丁下取归群玉。
空余坡老枯木枝,
雪骨霜筋插云屋。
楞伽老僧怀两贤,
作堂要与祠千年。
只供清风荐明月,
不用秋菊兼寒泉。
江西社里曾常伯,
李家玉润苏家客。
并遣巫阳招取来,
分坐庐山泉上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楞伽寺三贤堂的情景。房间的墙壁上插满了三万根牙签,似乎显示出这里的清幽和素雅;六丁神明从天而降,把这处清雅之地归于众多的美玉。空旷的坡地上只剩下枯老的树枝,像雪一样的骨头和霜一样的筋骨直插云霄。楞伽寺的老僧怀念两位贤人,想要为他们建立千年的祠堂。这里只供清风和明月,而不需要秋菊和寒泉的陪伴。江西社里的曾常伯,李家的玉润与苏家的客人,大家一起召来,坐在庐山泉水边的石头上。
注释:
- 山房:山中房屋,指寺庙。
- 牙签三万轴:比喻墙壁满是细长的物体,暗指清幽雅致。
- 六丁:传说中的天神,表示神圣的降临。
- 楞伽:佛教用语,指佛教的一种经典。
- 贤:贤人,智慧而道德高尚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餐霞,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往往借景抒情,表现自我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庐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贤人智慧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动荡时代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楞伽寺三贤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山水的清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中的“山房牙签三万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寺庙的清雅,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而“六丁下取归群玉”则隐喻着神灵的庇护,使得这片土地显得更加神圣。诗人用“只供清风荐明月”的语句,表达了对生活简朴、自然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后半部分提及的“江西社里曾常伯,李家玉润苏家客”,则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显示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对友谊的珍视。此处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增添了人情味,也使得山水间的宁静与人际间的温情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先描绘了环境,再引入人物,最后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房牙签三万轴:描绘出山房内的简洁与雅致,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 六丁下取归群玉:暗示了神仙的降临,赋予场景一种神秘感。
- 空余坡老枯木枝:表现出自然的衰老与坚韧,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雪骨霜筋插云屋:用夸张手法体现出山的高耸与冷峻。
- 楞伽老僧怀两贤:引入人物,表现出对智者的尊敬与怀念。
- 作堂要与祠千年:表达出对贤人永恒敬意的愿望。
- 只供清风荐明月:强调简朴生活的理念,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不用秋菊兼寒泉:突出对世俗繁华的拒绝,追求内心的宁静。
- 江西社里曾常伯:提及朋友,增添生活气息。
- 李家玉润苏家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
- 并遣巫阳招取来:表现出一种热情的邀约,增添温度。
- 分坐庐山泉上石: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房牙签”比喻房间的清雅。
- 夸张:如“三万轴”夸大了房间的简洁。
- 对仗:如“只供清风荐明月”与“不用秋菊兼寒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贤人的怀念,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展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房:象征隐逸与宁静。
- 清风:代表自然与纯净。
- 明月:象征光明与明亮的思想。
- 秋菊:象征世俗的繁华与浮华。
这些意象通过层层叠加,形成了诗歌的整体氛围,并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万里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六丁”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神灵
- C. 一种乐器
-
诗中“只供清风荐明月”表达了什么?
- A. 对繁华的向往
- B. 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 C. 对金钱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山中问答》:王维则通过与友人的对话,展现出对山水的感悟与人生的哲思。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与《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相近,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但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