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山话,曹溪指,放过初生斫额底。未问龙眠老古锥,昨夜三更转向西。
白话文翻译:
灵山的言语,指向曹溪,放过初生的光芒洒在额头下方。未曾询问龙眠的古老锥子,昨夜三更时分渐渐向西转去。
注释:
- 灵山:指的是灵隐寺所在的山,代表着佛教的神圣之地。
- 曹溪:指的是曹溪寺,与禅宗有关。
- 初生:指初升的太阳或光明,象征新生与希望。
- 斫额底:斫是削、切的意思,额底指额头下方,形象地描绘出光芒洒落的景象。
- 龙眠:可能指的是龙眠寺,传说中佛教高僧的居所。
- 古锥:古老的锥子,可能象征着古代的智慧或修行。
- 三更:夜间的时间,通常指的是子时(午夜12点至1点)。
- 向西:指夜晚渐渐过去,日出西方,象征时间的流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景祥,宋代高僧,著名的禅宗大师,致力于传播禅宗思想,喜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修行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禅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此时,释景祥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偈》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开篇的“灵山话,曹溪指”,直接引入了佛教的背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氛围。通过“放过初生斫额底”,诗人描绘出晨曦初照的美好场景,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接下来的“未问龙眠老古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古老智慧的追寻与思考,诗人虽未直接询问,但心中却在默默地寻求答案。“昨夜三更转向西”则带出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变迁。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的描写,又有哲理的思考,显示了诗人深厚的修行底蕴。
在风格上,释景祥的诗常常简练却富有意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禅意。这首诗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读来令人深思,倍感亲切。诗中不仅展现了对佛教的信仰,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山话:指代灵山的教义,暗示与佛教的关系。
- 曹溪指:引指曹溪的教导,强调禅宗的传承。
- 放过初生斫额底:描绘晨光洒落的情景,象征新生。
- 未问龙眠老古锥:表达对古老智慧的追寻,未曾直接求问。
- 昨夜三更转向西:提到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初生”比喻新的开始。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
- 对仗:如“灵山话”和“曹溪指”,形成对称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平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表达出一种超然的禅意,启发人们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佛教的智慧与灵性。
- 曹溪:代表禅宗文化的传承。
- 初生:象征希望与新生。
- 古锥:象征古老的智慧与修行。
- 三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一幅蕴含深意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体悟到人生的深邃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山”是指哪个宗教的圣地?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基督教
-
“昨夜三更转向西”中的“三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上午9点
- B. 中午12点
- C. 午夜12点至1点
- D. 傍晚6点
-
诗中“未问龙眠老古锥”的含义是:
- A. 询问古老的智慧
- B. 忘记古老的教义
- C. 寻求新的答案
- D. 无意中领悟古老的智慧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释景祥的《偈》相对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展现了对时间变迁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释景祥则更关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智慧的探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禅宗与诗歌》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