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邻里少,江际复山阿。
潮去蝉声出,天晴鹤语多。
老人能步蹇,才子奈贫何。
曾见春官语,年来虚甲科。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居所,邻居很少,江边又有高山。潮水退去,蝉鸣声响起,天气晴朗,鹤的鸣叫增多。老年人虽然能走路,却步履蹒跚,才子面对贫穷又能如何呢?曾经听到春官的谈话,近年却无缘中举。
注释:
- 幽居:幽静的居所。
- 邻里少:指周围邻居很少,环境清幽。
- 江际:江边。
- 潮去:潮水退去。
- 蝉声出:蝉鸣声响起。
- 天晴:天气晴朗。
- 鹤语多:鹤的叫声增多。
- 步蹇:行走缓慢,步伐蹒跚。
- 奈贫何:对贫穷感到无奈。
- 春官:指春天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
- 虚甲科:科举考试中没有中举,形容失落。
典故解析: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士人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重要途径。春官负责组织春季的科举考试,诗中提到的“虚甲科”就是指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暗示作者对士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生于晚唐,字景山,号景山居士,曾任地方官。姚合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山水田园为主,兼具社会时事的反思。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姚合被贬至偏远地区的时期,表达了他对邻里孤寂生活的感受,以及对未能中举的才子们的惋惜。
诗歌鉴赏:
《寄孙路秀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以及对理想的失落。开篇“幽居邻里少,江际复山阿”,即设定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孤独与寂寞。接着“潮去蝉声出,天晴鹤语多”,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诗人捕捉到了生命的韵律,蝉声和鹤鸣的交织,反映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接下来“老人能步蹇,才子奈贫何”则转入人事,表现出对老年人和才子境遇的理解与同情,才子虽有才华,却因贫困而感到无奈,诗人对此深感惋惜。最后一句“曾见春官语,年来虚甲科”则是对科举失意的直接感慨,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失落。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蕴含了对人事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居邻里少:描述了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 江际复山阿:描绘出依山傍水的优美景色,增添了诗的意境。
- 潮去蝉声出:用蝉声与潮水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天晴鹤语多:晴天的鹤鸣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 老人能步蹇:表现出老人的艰辛与年迈,反映出时间的无情。
- 才子奈贫何:表达对有才之人却因贫困而无奈的惋惜。
- 曾见春官语:引出科举的主题,表明诗人与春官的接触。
- 年来虚甲科:总结了诗人的失落感,对无缘中举的失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蝉声”与“鹤语”象征生命的声音。
- 对仗:如“老人能步蹇,才子奈贫何”形成对比,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人的感情,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反映出唐代士人对科举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江:象征着流动与生命。
- 山:代表着稳重与坚韧。
- 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繁华。
- 鹤:常象征长寿与高洁。
- 老人:表现出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 才子:象征着理想与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官”指的是哪个职务?
- A. 负责科举的官员
- B. 负责春天的农事
- C. 负责春游的官员
- D. 负责春季祭祀的官员
-
“天晴鹤语多”中的“鹤”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高洁与长寿
- C. 财富
- D. 忧愁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惆怅与失落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合的《寄孙路秀才》与杜甫的《春望》,可以发现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兴衰与个人理想的思考,但姚合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沧桑,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表现。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 《姚合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