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杨尚书赴东川
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
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
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
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杨尚书赴东川任职的送别之情。诗人提到他即将带着诗书和恩惠,前往梓州(今四川境内)。他身边环绕着官印和绶带,手中握着武器,似乎在为自己的职责而准备。接着,提到剑阁的峻峭和巴江的流淌,暗喻着这次离别的艰难与痛苦。最后,诗人感慨,离别总是让人心痛,这次的分别又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却:将要,表示即将。
- 縠:细腻的丝绸,代指诗书。
- 衔恩:承载着恩情,指带着感恩的心情。
- 印绶:官印和绶带,象征官职。
- 戈矛:武器,象征保卫和职责。
- 剑阁:剑阁是四川的一处险要地势,象征险阻。
- 巴江:巴江指流经四川的江河,象征离别的流逝。
典故解析:
- 剑阁:古时蜀道艰险,剑阁是重要关口,象征离别的艰难。
- 巴江:指流经巴蜀地区的江河,常与故乡情怀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一七八至八二年),唐代诗人,字允恭,号志道,生于今陕西,仕途平平,主要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抒发离别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送别杨尚书赴东川任职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祝福与不舍,展现了唐代士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情感深度与离愁别绪。开头两句“却縠诗书将,衔恩赴梓州”,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送别的缘由,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接下来的两句“绕身垂印绶,护马执戈矛”,描绘了杨尚书作为官员的威仪与职责,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韵。
而后两句“剑阁和铭峭,巴江带字流”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既有对地理的描绘,又隐含对离别的无奈与感伤。最后一句“从来皆惜别,此别复何愁”,以豁达的心态收尾,似乎在说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一种常态,因此不必过于忧虑。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开头通过诗书象征文化修养,衔恩则暗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 第二联:描写杨尚书的身份和职责,营造出一种威武的气质。
- 第三联:以剑阁和巴江的自然景色,衬托离别的悲伤。
- 第四联:总结全诗,传达一种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护马执戈矛”与“绕身垂印绶”,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剑阁与巴江象征离别的艰难与流逝。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诗书:代表文化与学识。
- 印绶:象征权力与责任。
- 戈矛:代表保卫与担当。
- 剑阁、巴江:自然景观,象征离别的艰难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姚合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剑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离别的艰难
- C. 友谊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无奈
- C. 豁达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对比姚合的《送杨尚书赴东川》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写了离别情感,但姚合更注重个人情感和友谊,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