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6 10:57:41

壁水溶溶漾碧漪。

桥门清晓驻鸾旗。

三千儒服鸳兼鹭,十万犀兵虎与貔。

春服就,舞雩归。

四方争颂育莪诗。

熙丰教养今成效,已见夔龙集凤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晁端礼 〔宋代〕

壁水溶溶漾碧漪。桥门清晓驻鸾旗。
三千儒服鸳兼鹭,十万犀兵虎与貔。
春服就,舞雩归。四方争颂育莪诗。
熙丰教养今成效,已见夔龙集凤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场景,水面波光粼粼,呈现出碧绿的涟漪。清晨时分,桥门前的鸾旗高高飘扬。三千名儒生穿着如同鸳鸯和白鹭般华丽的服装,十万名士兵如同犀牛和老虎般威武。春天的衣服已换好,祭祀的舞蹈也已结束,四方的人们纷纷传颂育莪的诗篇。丰盛的教养如今已见成效,夔龙齐聚在凤池之上。

注释:

  • 壁水:指墙壁上流动的水,形容水波荡漾。
  • 清晓:清晨,天气晴朗。
  • 鸾旗: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旗帜,象征祥瑞。
  • 三千儒服:指众多的士人,形容文人墨客的众多。
  • 犀兵虎与貔:形容军队的威猛,犀牛与老虎是强壮的动物,貔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勇猛。
  • 舞雩:古代祭天的舞蹈,表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 育莪诗:指古代的诗歌,表达对生命的教育和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端礼,字景渊,号白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以清新脱俗、含蓄细腻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展现了时代的气息。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中描绘的春日场景和盛大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社会繁荣的词作。诗歌开篇以“壁水溶溶漾碧漪”展现了清晨水面的波光,给人以柔和而美好的感觉,紧接着描绘了桥门前飘扬的鸾旗,象征着祥瑞和繁荣。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文人和士兵,三千儒服与十万犀兵的对比,展示了文治与武功的结合,突显了社会的多元与和谐。

“舞雩归”一句,既表现出祭天的庄重与神圣,也暗示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四方争颂的“育莪诗”,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社会。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熙丰教养今成效”,意味着经过努力,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夔龙与凤池的意象,象征着优秀人才的汇聚与国家的未来。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景,也有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壁水溶溶漾碧漪:描绘春日水面波动,色彩美丽。
  2. 桥门清晓驻鸾旗:清晨的桥门前,旗帜高扬,气氛祥和。
  3. 三千儒服鸳兼鹭:文人众多,服饰华丽,犹如鸳鸯和白鹭。
  4. 十万犀兵虎与貔:士兵如猛兽般威武,展现力量。
  5. 春服就,舞雩归:春天的衣服准备好,祭祀活动结束。
  6. 四方争颂育莪诗:各地纷纷传颂育莪的诗篇。
  7. 熙丰教养今成效:经过努力,教育文化见成效。
  8. 已见夔龙集凤池:优秀人才汇聚,前景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服就,舞雩归”,“四方争颂育莪诗”。
  • 比喻:将士兵比作猛兽,形象生动。
  • 象征:鸾旗象征祥瑞,夔龙与凤池象征人才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繁荣的期待,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柔美。
  • 鸾旗:象征祥瑞与文化。
  • 儒服:代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 犀兵虎与貔:象征力量与勇气。
  • 育莪诗:代表教育与文化的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壁水溶溶漾碧漪”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晚霞
    B. 春日水面
    C. 雪景

  2. “三千儒服鸳兼鹭”中的“鸳兼鹭”指的是什么?
    A. 离合
    B. 服饰华丽
    C. 文人墨客

  3. 诗中提到的“育莪诗”主要体现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文化传承
    C.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浪淘沙》:李煜

诗词对比: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在风格上,《鹧鸪天》更注重春日的生机和繁荣,而《登高》则带有一种伤感和对过去的追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鉴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