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时间: 2025-01-06 15:12: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作者: 葛长庚 〔宋代〕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江边景色,远处的山显得很遥远,山下的暮云又显得很长。人与人之间互相留恋、送别,时常听到双燕在风中呼唤。眼前满是飞舞的花瓣,回首望去却只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故人,举杯浇灌着心中的愁苦。回雁峰前的道路上,烟雾缭绕的树木显得苍翠。漏水声渐渐减弱,灯光也短暂,马蹄留下香气。浮云和飞絮飘荡,身影向潇湘而去。在风前月下,多少次蜿蜒于天涯海角,心中思念的梦也显得凄凉。又是春天将尽,面对斜阳无言以对。
注释:
- 江上春山远:江边的春天,山显得很遥远。
- 暮云长:傍晚的云彩显得很长。
- 相留相送:彼此留恋与送别。
- 双燕语风樯:双燕在风中鸣叫,意象惬意。
- 把酒沃愁肠:举杯浇灌心中忧愁。
- 漏声残,灯焰短:漏水声渐弱,灯火也已不亮。
- 马蹄香:马蹄声带来的香气,象征行旅的惬意。
- 魂梦亦凄凉:心中的梦境也充满了凄凉的情感。
- 对斜阳:面对夕阳而无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长庚,宋代诗人,擅长抒情诗,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情,情感细腻,语言优美。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正值送别友人的时节,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春天的感怀。诗中描绘的江景和春意,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是一首充满春意与离愁的诗作,诗人在江边春山的远景中,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江边的春天,远山与暮云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遥远的画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通过双燕的鸣叫,诗人传达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但随即转入对故人的思念,心中愁苦渐生。
在意象的营造上,诗人用“满目飞花万点”来展现春天的繁华,而回望故人,却是“千里”,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示了离愁的深重。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漏声残,灯焰短”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无奈,似乎时间的流逝与春天的结束让人感到惆怅。最后一句“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描绘江边的春天,远山和暮云构成了开阔的自然景。
-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与重逢,双燕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与生机。
-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春花烂漫的景象与对故人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
- 把酒沃愁肠:通过酒来抒发内心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描绘前路的景象,苍翠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细腻的声音与香气交织,传达出生活的细节。
-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描绘浮云与飞絮,暗示诗人心向远方,想要追寻的心情。
-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反复思索的场景,表现出对流浪生活的感慨。
- 魂梦亦凄凉:梦境中的失落感,增添了全诗的凄凉气氛。
-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诗人无言以对的孤独感,春天即将结束,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把酒沃愁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用酒浇愁的情感。
- 拟人:双燕的鸣叫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漏声残,灯焰短”,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双燕: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 飞花:代表生命的繁荣与短暂。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终结。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江上春山远”中“远”字的意思是: A. 近
B. 遥远
C. 陌生
D. 短暂 -
“把酒沃愁肠”中的“沃”字意为: A. 浇灌
B. 吃喝
C. 施肥
D. 农耕 -
本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欢乐
B. 悠闲
C. 凄凉
D. 愤怒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江雪》(柳宗元)与《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两者同样描绘了江边的景象,但前者更显孤寂,后者则融入了春的生机。
这两首诗的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构建,展现了古诗词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