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
时间: 2025-01-08 07:3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滕王阁诗 王安国 〔宋代〕 地势远连徐孺亭,穷南有客两曾经。 檐前燕雀鸣相斗,潭里蛟龙困未醒。 乱霭苍茫侵树色,惊涛浩荡失天形。 当时好景无同赏,对此悲歌孰为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和对美景无人共赏的感慨。诗中提到滕王阁与徐孺亭的远距离连接,以及诗人两次经过南方的经历。檐前的燕雀争斗,潭中的蛟龙似乎还在沉睡。苍茫的雾气侵染了树木的颜色,浩荡的波涛使得天空的形状都变得模糊。诗人感叹当时的美丽景色无人共享,面对此景,他的悲歌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 徐孺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曾经到过的地方。
- 穷南:指南方的尽头或偏远地区。
- 乱霭:指纷乱的雾气。
- 惊涛:指汹涌的波涛。
典故解析:
- 徐孺亭:可能是一个历史或文化上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但具体典故不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国,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安国在游览滕王阁时,对周围景色和自身经历的感慨之作。诗中透露出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美景无人共赏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滕王阁及其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过往经历的回忆。诗中“地势远连徐孺亭”一句,既表达了地理位置的遥远,也隐含了诗人对过往的思念。“檐前燕雀鸣相斗,潭里蛟龙困未醒”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宁静中蕴含的动态美。最后两句“当时好景无同赏,对此悲歌孰为听”,抒发了诗人对美景无人共赏的遗憾和对孤独感的深刻体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势远连徐孺亭:描述滕王阁与徐孺亭的远距离连接,暗示诗人对过往的思念。
- 穷南有客两曾经:诗人提到自己两次经过南方的经历,可能是对过往旅程的回忆。
- 檐前燕雀鸣相斗:通过檐前燕雀的争斗,描绘了宁静中蕴含的动态美。
- 潭里蛟龙困未醒:潭中的蛟龙似乎还在沉睡,象征着宁静中的潜在力量。
- 乱霭苍茫侵树色:纷乱的雾气侵染了树木的颜色,营造出苍茫的氛围。
- 惊涛浩荡失天形:汹涌的波涛使得天空的形状都变得模糊,增强了诗中的动态感。
- 当时好景无同赏:诗人感叹当时的美丽景色无人共享,表达了对孤独感的体验。
- 对此悲歌孰为听:面对此景,诗人的悲歌又有谁能理解,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檐前燕雀鸣相斗”中的燕雀争斗,比喻生活中的小冲突。
- 拟人:如“潭里蛟龙困未醒”中的蛟龙沉睡,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状态。
- 对仗:如“乱霭苍茫侵树色,惊涛浩荡失天形”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对美景无人共赏的遗憾和对孤独感的深刻体验。通过描绘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 徐孺亭:象征过往的记忆和思念。
- 燕雀:象征生活中的小冲突和动态美。
- 蛟龙:象征宁静中的潜在力量。
- 乱霭:象征苍茫的氛围和纷乱的思绪。
- 惊涛:象征汹涌的情感和动态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徐孺亭”是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动物名 D. 植物名
-
诗中的“蛟龙困未醒”象征什么? A. 宁静中的潜在力量 B. 沉睡的人 C. 死亡 D. 梦境
-
诗中的“乱霭苍茫侵树色”描绘了什么? A. 清晰的景色 B. 苍茫的氛围 C. 明亮的阳光 D. 黑暗的夜晚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滕王阁序》:与王安国的这首诗同为描写滕王阁的作品,可以比较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滕王阁序》与王安国的《滕王阁诗》:比较两位诗人在描写同一地点时的不同视角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安国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王安国诗歌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