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
黄庭坚
元祐宗臣考十科,
公居八九未为多。
功名身后无瑕点,
孝友生知不琢磨。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挽词写道:
在元祐年间,宗臣如果参加十次科举,能有八九次成功,已经算是不少了。
功名在身后并没有任何瑕疵,孝顺和友爱则是生而知之,无需刻意去雕琢。
注释:
- 元祐:宋哲宗的年号,表示特定时期的政治及文化背景。
- 宗臣:指宗族中的臣子,强调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 考十科:科举考试的不同科目。
- 公居八九未为多:公,指的是一般人,居于八九次的成功并不算多,表示科举的艰难。
- 功名:指通过科举而获得的名誉和地位。
- 瑕点:瑕疵,指缺陷或不足。
- 孝友:指孝顺和友爱,是儒家推崇的品德。
- 琢磨:雕琢、打磨,指精心的修饰和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系苏轼的朋友。他的诗风豪放,语言清新,尤其擅长于山水田园诗,常以细腻的情感表现自然的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失去叔父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悼念与对其一生成就的肯定,体现出诗人与家族的紧密联系和对传统儒家价值的认同。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其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叔父的追思和敬意。诗中通过提及科举的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重视。第一句提到宗臣的科举成功,暗示着在当时的社会中,科举是人们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而“公居八九未为多”则表达了对科举难度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对成功的不易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对人品的赞扬,强调了孝友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自然流露而非后天雕琢的。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缅怀了叔父的功名,更重视其为人处世的品德,展现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整首诗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令人感受到那种超越功名利禄的深沉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祐宗臣考十科:指出在元祐年间,科举考试的普遍性。
- 公居八九未为多:强调成功的相对性,暗示科举竞争的激烈。
- 功名身后无瑕点:表明对叔父成就的肯定,功名光辉。
- 孝友生知不琢磨:强调孝顺友爱是自然的美德,非人为修饰。
修辞手法:
- 对比:功名与品德的对比,突出内在价值。
- 排比: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功名与品德的反思,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赞美,体现了黄庭坚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对传统家庭观念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名:象征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
- 孝友:代表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祐”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唐
- B. 宋
- C. 明
-
诗中提到的“公居八九未为多”意指?
- A. 科举考试的成功率高
- B. 科举考试的难度大
- C. 人生的成功不重要
-
“孝友生知不琢磨”强调了什么?
- A. 亲情
- B. 功名
- C. 道德品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杜甫的诗歌同样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态度的感悟,但黄庭坚更强调内在的道德品质,而杜甫则更注重时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黄庭坚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