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宗皇帝挽辞 其二
作者: 黄裳 〔宋代〕
一息捐朝野,春秋日正中。
月明宫怨满,天远世缘空。
勇智贻王业,文章绍帝风。
生民瞻不及,终日向遗弓。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一口气已在朝野间捐弃,春秋时节正值中间。
明月照耀,宫中怨愤满溢,天边遥远,世人缘分空虚。
勇敢的智慧为王业留下,文章传承了帝王的风范。
百姓的目光无法及,整日只能面对遗留下的弓箭。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息:指一口气,象征生命的存在。
- 捐:抛弃、舍弃。
-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
- 怨:怨恨、怨恨的感情。
- 勇智:勇敢和智慧,往往指英明的统治者。
- 贻:留下、遗留。
- 绍:继承、延续。
- 生民:百姓、人民。
- 瞻:仰望、看待。
- 遗弓:遗留下的弓,象征未完成的事业或未尽的责任。
典故解析
- 春秋:指时间的流逝,暗指皇帝的统治年限。
- 文章绍帝风:这里提到的“帝风”,可以联想到历史上英明的帝王,如汉武帝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字景之,号山人,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抒怀诗著称,风格清新脱俗,擅长用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为黄裳为神宗皇帝所作的挽辞,反映了对皇帝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其一生所做贡献的肯定,表达了对权力和生命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神宗皇帝挽辞 其二》不仅是为神宗皇帝所作的挽联,更是对生命和权力流逝的深刻反思。全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皇帝一生的追思与感慨。
第一句“一息捐朝野”,开篇即以生命的消逝作为引子,揭示了权力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诗人将皇帝的生命比作一口气,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随后的“春秋日正中”,则是对时间流转的感慨,春秋交替,时间无情,令人对已逝的光阴感到惋惜。
紧接着的“月明宫怨满,天远世缘空”两句,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怨恨的宫廷环境。月光明亮,却照不亮内心的怨恨,天边的遥远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种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勇智和文章则是对皇帝的赞美,显示了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影响。
最后一句“生民瞻不及,终日向遗弓”,更是道出了百姓对亡君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惆怅。诗人用“遗弓”作为象征,提醒人们未尽的事业与责任,反映出一种历史的无奈与人事的沧桑。
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亡者的悼念,又有对世事流转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黄裳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息捐朝野:一口气的消逝,朝廷与百姓皆受影响,暗示皇帝的去世使整个国家陷入悲痛之中。
- 春秋日正中:春秋季节象征着人生的黄金时刻,意味着皇帝的统治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月明宫怨满:明月照耀下,宫中充满了怨恨,暗示皇帝去世后,宫廷内外的种种不满与悲怆。
- 天远世缘空:天边遥远,人们的缘分变得空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落。
- 勇智贻王业:勇敢和智慧为王业留下,表明皇帝的英明治国之道。
- 文章绍帝风:他的文章才华延续了前代帝王的风范,强调文化的传承。
- 生民瞻不及:百姓的目光无法及,暗示对未来的无奈与无助。
- 终日向遗弓:整日面对着遗留下的弓,象征未尽的责任与事业,暗含对未来的担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明宫怨满,天远世缘空”,形成了美妙的音韵效果。
- 比喻:使用“遗弓”来象征未尽的事业,寓意深刻。
- 拟人:将“怨”与“缘”赋予人性,展示了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亡君的哀悼,通过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流转,展现了对权力与责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一息:象征生命的脆弱。
- 月明:象征光明与希望,但在此却是怨恨的表现。
- 遗弓:象征未完成的事业,承载着责任与历史的重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勇智”指的是什么?
a) 美德
b) 勇敢和智慧
c) 财富
d) 权力 -
“终日向遗弓”中的“遗弓”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辉煌
b) 未来的希望
c) 未尽的责任
d) 失败 -
诗中“月明宫怨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怨恨与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勇敢和智慧
- c) 未尽的责任
- b) 怨恨与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之作,同样表达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表现了思乡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黄裳 vs. 李白
黄裳的《神宗皇帝挽辞 其二》与李白的《庐山谣》在主题上都涉及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但黄裳更关注权力与责任,而李白则强调个体的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