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访山人
作者:戴叔伦
远访山中客,分泉谩煮茶。
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
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
候门童子问,游乐到谁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的场景,诗人远道拜访山中隐士,闲聊之际,分流的泉水随意煮茶。两人相对坐在林下,共同珍惜渐渐变白的鬓发。归家的路上恰逢细雨,沿着溪水看到落花。门前的童子问道:你们游玩到哪里去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远访:远道而来拜访。
- 分泉:指山间的泉水,清流分开。
- 谩煮茶:随意地煮茶,表明轻松的氛围。
- 相携:携手相伴,形容友好。
- 共惜:共同珍惜,形容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鬓边华:白发,指年华已逝。
- 归路:回家的路。
- 残雨:细雨,表示天气的变化。
- 沿溪见落花:沿着小溪看到落下的花瓣,象征美好的事物的消逝。
- 候门:在门口等待。
- 童子:小孩,门前的问话者。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表达了文人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儒家提倡的隐逸生活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5年-约785年),字子美,号修竹,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和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阶段,体现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春日访山人》是一首展现隐士生活和自然美的诗。诗人通过对春日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氛围。开头“远访山中客”便直接引入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亲切的友情。随后的“分泉谩煮茶”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山间的泉水不仅为诗人提供了茶水,也象征着清新与自然。
接下来的两句“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加珍贵。最后两句“归路逢残雨,沿溪见落花”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途的情景,细雨与落花相互映衬,暗示着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而易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珍惜,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理想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访山中客:表达了诗人远道而来,拜访山中隐士的情景,突显出友情的珍贵。
- 分泉谩煮茶:描绘了闲适的生活状态,泉水提供了茶水,显得自然和谐。
- 相携林下坐:两人相伴坐在林下,显现出友好的关系。
- 共惜鬓边华:两人共同感慨年华易逝,增添了诗的感伤色彩。
- 归路逢残雨:归家的路上遇到细雨,渲染出一种稍显忧伤的氛围。
- 沿溪见落花:沿着小溪看到落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候门童子问:门前的小孩在询问,增添了生活气息,反衬出诗人与隐士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泉水煮茶比喻生活的清新与自然。
- 拟人:落花、残雨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相携林下坐,共惜鬓边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客:象征隐士生活,代表一种对世俗的超脱。
- 泉水:象征清新、自然的生活状态。
- 鬓边华:象征年华和时间的流逝,唤起对岁月的感慨。
- 落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是在哪个季节访山人的?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诗中“共惜鬓边华”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愤怒
C. 感伤
D. 无奈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童子”是什么角色?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的孩子
C. 门前的小孩
D. 隐士的弟子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孟浩然《春晓》: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对比戴叔伦的《春日访山人》和王维的《鹿柴》,二者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戴叔伦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