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水连天碧,峰峦入海青。
沧浪者谁子,一曲醉中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辽阔的自然景象:清澈的野水与无边的天空相连,青翠的山峰直插入海。诗人感叹在这沧浪之中,不知道是谁的儿子,悠扬的乐曲正是在醉意中倾听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 连天碧:形容水的颜色清澈,与天空相连,显得广阔无垠。
- 峰峦:指高耸的山峰。
- 入海青:指山峰投射在海面上,形成青色的倒影。
- 沧浪:指大海,象征深邃和变幻。
- 谁子:意为“谁的儿子”,表达对人的身份的疑惑。
- 醉中听:指在醉意中听到的乐曲,表现出一种悠然的心境。
典故解析: “沧浪”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大海,也有着深邃和辽阔的象征意义。诗中提到的“谁子”,表明诗人对音乐创作者身份的好奇,同时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季长,号景山,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唐代,时期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往往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感悟。诗人可能在一次游览中,感受到自然美景与音乐的融合,便作此诗以抒发心情。
诗歌鉴赏:
《偶成》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辽阔的意境。开篇的“野水连天碧”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水面与天空的交融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接着,诗人通过“峰峦入海青”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交融感,仿佛山峰与海水之间并没有界限,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在这一幅自然画卷中,诗人引入了“沧浪者谁子”的疑问,瞬间将视角从宏观的自然景观转向了微观的人物,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与趣味性。最后一句“一曲醉中听”不仅传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音乐的倾心与对生活的思考。这首诗在简洁的结构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水连天碧”:开篇描绘出清澈的水面与天空交融的壮丽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峰峦入海青”:山峰如同笔直地插入海洋,表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
- “沧浪者谁子”:引发思考,探讨在这样辽阔的自然中,是否有人在此吟唱,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一曲醉中听”:表现诗人在此情景中沉醉于音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野水”与“天”比作一体,突出水天相接的辽阔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加和谐美。
- 拟人:通过“谁子”使自然景观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音乐的倾心,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诗人反映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水:象征自然的纯净与自由。
- 峰峦:代表坚韧与高远的追求。
- 沧浪:象征着生命的浩瀚与深邃。
- 醉:暗示诗人对生活的陶醉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野水连天碧”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 A. 河流与天空的交汇
- B. 雪山与冰川
- C. 草原与阳光
- D. 沙漠与星空
-
“沧浪者谁子”中的“谁子”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人物身份
- C. 动物
- D. 神灵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望庐山瀑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戴叔伦的《偶成》更注重自然景观与个人心境的结合,王维则多呈现出一种孤独的哲思和闲适的生活状态。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