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经玉泉池望西湖》

时间: 2025-01-19 19:07:52

野外尘氛绝,诸天望不迷。

溪深春日淡,烟重绿杨低。

石壁僧同赋,山园鸟自啼。

扁舟乘兴地,谁共泛湖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西山经玉泉池望西湖
(作者:李英)

野外尘氛绝,诸天望不迷。
溪深春日淡,烟重绿杨低。
石壁僧同赋,山园鸟自啼。
扁舟乘兴地,谁共泛湖西。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尘世的喧嚣已经消失,仰望天空也不会迷失方向。
溪水深邃,春日的阳光显得淡然,烟雾缭绕,绿杨低垂。
在石壁上,僧人同样吟咏诗句,山园中鸟儿自得其乐地鸣啼。
我乘着小舟,兴致勃勃地游荡,谁能与我一起泛舟湖西?

注释:

字词注释:

  • 尘氛:尘世的烟尘和氛围,表示喧嚣与烦扰。
  • 诸天:指天空,暗示广阔的视野。
  • 溪深:溪水深邃,形容水流清澈而深。
  • 烟重:烟雾浓重,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绿杨:绿色的杨树,象征春天的生机。
  • 同赋:共同作诗,赋是古代用于作诗的词。
  • 泛湖西:在西湖上游玩,泛舟意指轻松自在的享受。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但“泛湖”常见于古诗中,象征着游玩、闲适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英,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作于游览西山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山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野外尘氛绝,诸天望不迷”迅速勾勒出一个宁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心灵解脱的感觉。接着“溪深春日淡,烟重绿杨低”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柔和与清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通过“石壁僧同赋,山园鸟自啼”,诗人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僧人作诗与鸟儿鸣啼,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最后一句“扁舟乘兴地,谁共泛湖西”,则流露出诗人渴望与友人共游的情怀,既有对友谊的期待,又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清新脱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志向与情怀的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外尘氛绝:描写环境的宁静,暗示诗人远离尘世的喧嚣。
  2. 诸天望不迷:意指即使仰望天空,心中却是明晰的,象征心灵的自由。
  3. 溪深春日淡:描绘春日的溪水,清澈而柔和,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4. 烟重绿杨低:描绘浓重的烟雾环绕着低垂的杨树,增加了一种幽静的意境。
  5. 石壁僧同赋:通过描写同样作诗的僧人,传达出人文的氛围。
  6. 山园鸟自啼:鸟儿自鸣,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7. 扁舟乘兴地:小舟上的兴致高昂,传达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8. 谁共泛湖西:结尾抒情,表达了对友人同行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比作清新宁静的场景,增强诗意。
  • 拟人:鸟儿自鸣,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外:象征宁静与自然。
  • 溪水:代表清澈与生机。
  • 杨树:象征春天与生命。
  • 僧人:代表文人雅趣与宁静。
  • 小舟:象征自由与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尘氛”指的是: A. 冒烟的气氛
    B. 世俗的喧嚣
    C. 清新的空气

  2. 诗人希望与谁一起游玩湖西? A. 僧人
    B. 鸟儿
    C. 朋友

  3. 诗中“溪深春日淡”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夏日的炎热
    B. 春天的清新
    C. 秋天的萧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英的诗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细腻感受,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个人的豪情。两者皆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山水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英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