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潼关西门作》

时间: 2025-01-04 08:10:58

日落寒郊烟物清,古槐阴黑少人行。

关门西去华山色,秦地东来河水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落寒郊烟物清,
古槐阴黑少人行。
关门西去华山色,
秦地东来河水声。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寒冷的郊外烟雾弥漫,周围的景物显得格外清晰。古老的槐树阴影下,行人稀少,显得有些冷清。关门向西望去,可以看到华山的轮廓,东边传来河水潺潺的声音。

注释:

  • 寒郊:寒冷的郊外。
  • 烟物清:指烟雾散去后,周围的事物显得清晰。
  • 古槐:古老的槐树,常用来象征古老和宁静。
  • 阴黑:阴影深邃,显得昏暗。
  • 关门:指潼关的门。
  • 华山色:华山的景色。
  • 秦地:指秦国,今陕西一带。
  • 河水声:指河流的流水声。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华山和秦地都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华山是五岳之一,象征着险峻与雄伟;而秦地则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曾是秦国的领地,代表着古代的政治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晚秋时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思考。潼关作为历史名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人在此地创作,情感更为深厚。

诗歌鉴赏:

《晚秋潼关西门作》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第一句“日落寒郊烟物清”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寒冷的郊外,烟雾渐散,景物清晰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的“古槐阴黑少人行”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清与孤独,古槐的阴影下,行人稀少,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孤独。

第三句“关门西去华山色”描绘了潼关向西望去的壮丽景色,华山的雄伟在暗示着一种庄严和永恒。而最后一句“秦地东来河水声”则通过河水的声音,带来了一种流动的意象,象征着时间和生命的延续。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落寒郊烟物清:描绘了傍晚的寒冷郊外,夕阳落下,烟雾渐渐消散,周围的景物显得格外清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古槐阴黑少人行:古老的槐树下,阴影深邃,走动的人很少,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关门西去华山色:向西看去,潼关的关门可以望见华山的轮廓,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秦地东来河水声:从东边传来的河水声,体现了自然的流动与时间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对仗,展现了诗人高超的修辞技巧。
    • 意象:诗中多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表现诗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日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 寒郊:代表着孤独、冷清的环境。
  • 古槐: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无情。
  • 华山:象征着壮丽与力量。
  • 河水声:象征着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山”是中国的哪座山?

    • A. 五岳之一
    • B. 最高峰
    • C. 历史名山
  2. 诗中“古槐阴黑少人行”中的“少人行”指什么?

    • A. 人很多
    • B. 人很少
    • C. 没有人
  3. “日落寒郊烟物清”中的“烟物清”是指什么状态?

    • A. 物体模糊
    • B. 物体清晰
    • C. 物体消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张祜《晚秋潼关西门作》与王维《山居秋暝》都描写了自然景色和人内心的孤独感,但张祜更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而王维则倾向于宁静与和谐的自然氛围。两者在意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