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轩》 ——吕希彦 〔宋代〕
酷暑如何避,虚轩落始成。
地闲气易爽,境胜目须清。
月上帘色静,风来竹坞鸣。
公馀亦自适,山水入琴声。
白话文翻译:
在酷暑中我们该如何避暑呢?只有虚空的凉轩方能渐渐成型。
大地清闲,空气容易清爽,环境美好,眼睛也需要清晰。
月光洒在帘子上,静谧的夜色令人心醉,风吹过竹林,发出悦耳的鸣响。
在闲暇时光中,我也感到自在,山水的景致仿佛融入了琴声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酷暑:指非常炎热的夏季。
- 虚轩:虚空的凉亭,指有遮蔽物的地方,给人以清凉之感。
- 落始成:落下的东西开始形成,意指环境逐渐具备避暑的条件。
- 地闲:土地清闲,没有喧嚣。
- 境胜:环境优美。
- 目须清:眼睛需要明亮,视野清晰。
- 月上帘色静:月光洒落到窗帘上,环境显得安静。
- 竹坞:竹林中的小屋。
- 公馀:闲暇时间。
- 山水入琴声:山水的景致融入了琴声,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山水”与“琴声”暗示了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和音乐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希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其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凉轩》写作于夏季,诗人在酷热中寻找清凉安静的避暑之地,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凉轩》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一个避暑的理想场景。诗人在酷暑中通过“虚轩”这一意象,传递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表现了对清凉环境的渴望。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空间,地面清闲,空气清爽,这种环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舒适,更是心灵上的宁静。
接着,诗人通过“月上帘色静,风来竹坞鸣”的描写,营造出幽雅的夜晚氛围。月光洒落,风吹竹林,形成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最后,以“公馀亦自适,山水入琴声”结束,表达了在闲暇时光中,诗人感受到的自然的美好和心灵的自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夏日的酷热与清凉的避暑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酷暑如何避:发问句,提出在酷暑中如何找到避暑之处的困惑。
- 虚轩落始成:回答前句,说明虚空的凉亭逐渐成型,暗示了一个清凉的环境。
- 地闲气易爽:描绘环境,地面清闲,空气清爽,营造了一个舒适的氛围。
- 境胜目须清:强调环境的优美,眼睛需要清晰,暗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 月上帘色静:描绘夜晚的宁静,月光洒落,增添了诗意。
- 风来竹坞鸣:风吹过竹林,发出悦耳的声音,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公馀亦自适:在闲暇时光中,诗人感到自在,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 山水入琴声:山水的景致与琴声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虚轩”比作避暑的场所,暗示清凉。
- 对仗:如“月上帘色静,风来竹坞鸣”,形成对称美。
- 拟人:风来时竹子发声,赋予自然以生命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清凉环境的渴望,以及在心灵上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酷暑:象征着困扰和不适。
- 虚轩:代表着避暑的理想场所,象征着清凉和宁静。
- 月:象征着宁静和美好,常与诗人的情感相连。
- 竹:象征着清雅和高洁,也代表了自然的声音。
- 琴声:象征着文化和艺术,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酷暑如何避”,诗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A. 去海边
- B. 找虚轩
- C. 读书
-
诗的最后一句中,山水和琴声的关系是?
- A. 对立
- B. 融合
- C. 无关
-
“月上帘色静”中的“静”指的是什么?
- A. 环境安静
- B. 心情平静
- C. 诗歌静止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吕希彦《凉轩》都表现了对月夜的描绘,但杜甫通过对兄弟的思念,表达了浓厚的情感,而吕希彦则更关注于自然的清凉与内心的宁静,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古代诗词鉴赏》:关于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