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岩寺(即古吴官)》

时间: 2025-01-19 21:48:47

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灵岩寺
作者: 赵嘏

明月溪头寺,
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
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
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
独上最高楼。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溪边的寺庙,
虫鸣在橘子洲上回荡。
傍晚时分倚靠在栏杆上,
移石时节太湖的秋意渐浓。
古老的树木在云中渐渐消失,
荒凉的台地上水流依旧。
无人能见我心中的惆怅,
我独自登上最高的楼台。


注释:

  • 明月: 明亮的月亮,象征清澈与宁静。
  • 溪头寺: 指溪边的寺庙,描绘出环境的幽静。
  • 虫声: 昆虫的鸣叫声,增添了秋天的气息。
  • 倚栏: 倚靠在栏杆上,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移石: 在秋季时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古树: 代表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积累。
  • 水更流: 水流不断,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延续。
  • 惆怅: 内心的忧伤与思念。
  • 最高楼: 代表着孤独与向上的追求。

典故解析:

该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明月”、“虫声”、“古树”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以表现孤独、思念及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开元年间。曾任职于太原,因才华出众而受到重视。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之美,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宿灵岩寺》写于诗人旅途之中,夜宿灵岩寺,面对明月和虫声,诗人感受到孤独与惆怅。此时正值秋季,万物萧瑟,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互交织,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诗歌鉴赏:

《宿灵岩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全诗以明月、虫声、古树、流水等意象为主线,营造出一个清幽、孤寂的氛围。开头的“明月溪头寺”,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与寺庙相映成趣,令人感到安宁。接着,诗人通过“虫声满橘洲”的描写,增添了生活的细节,使读者感受到秋夜的静谧与生命的律动。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倚栏而望,移石而思,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索与人生的感慨。尤其是“移石太湖秋”,既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人生的流转与无常。随着古树的消逝与流水的延续,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心中难免生出惆怅与遗憾。最后一句“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月溪头寺:描绘了夜晚寺庙的宁静,月光照耀,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2. 虫声满橘洲:虫鸣声环绕,营造出秋夜的氛围,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3. 倚栏香径晚:诗人傍晚时分倚靠栏杆,表现出悠闲与沉思。
  4. 移石太湖秋:描绘秋天的太湖,暗含人生的变迁与流逝。
  5. 古树云归尽:古老的树木在云端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消散。
  6. 荒台水更流:荒凉的台地上水流不息,表现了生命的延续与无情。
  7. 无人见惆怅:无人能理解诗人的惆怅,表现出孤独的情感。
  8. 独上最高楼:诗人独自登高,象征着追求理想与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以“虫声”比喻自然的生命力,营造气氛。
  • 拟人:古树与流水似乎有了情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独特,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孤独情感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宁静与理想。
  • 虫声:代表生命的嘶鸣与自然的韵律。
  • 古树:象征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流逝。
  • 流水:象征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持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月”象征什么? A. 忧伤
    B. 宁静
    C. 疲惫
    D. 喧闹

  2. “虫声满橘洲”中,虫声的作用是什么? A. 增添氛围
    B. 表现孤独
    C. 形容景色
    D. 描绘人物

  3. 诗人“独上最高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悲伤
    C. 自豪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光下的孤独,但更侧重于思乡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在夜晚的静谧中,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宿灵岩寺》的孤独感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嘏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