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洲
作者: 赵嘏
扁舟殊不系,浩荡路才分。
范蠡湖中树,吴王苑外云。
悲心人望月,独夜雁离群。
明发还驱马,关城见日曛。
白话文翻译:
这只小舟并没有系好,浩瀚的水路刚一分开。
范蠡湖边的树木,吴王园外的云彩。
悲伤的心情在月下徘徊,孤独的夜晚大雁离群。
天明时我驱马归去,关城外的夕阳已经落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扁舟:小舟,指轻便的小船。
- 殊不系:没有系紧,指船只漂流不定。
- 浩荡:形容水面广阔,气势磅礴。
-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世常用其名来指代与水相关的美景。
- 吴王:指吴王阖闾,古时吴国的君主。
- 悲心:悲伤的心情。
- 独夜:孤独的夜晚。
- 雁离群:形容孤独,失去同伴。
- 明发:天亮时启程。
- 关城:指边境关隘的城池。
- 日曛:夕阳西下的景象。
典故解析:
- 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其名与湖泊相关的景象常被引用于诗歌中。
- 吴王苑:指古代吴国王宫的园林,象征着富饶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约 700年-75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因其诗作清新脱俗,曾任职于中央政府,后因政务繁忙辞官归隐。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描写山水风景及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
《长洲》创作于作者游历江南之时,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结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长洲》是赵嘏在唐代所作的一首佳作,诗中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交织着诗人内心的感伤与思索。全诗的意象层次分明,首联以“扁舟殊不系”引入,描绘出一幅舟行水上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而这种自由感又因接下来的内容而变得沉重。次联提到“范蠡湖中树,吴王苑外云”,不仅展现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同时也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人在此借用历史人物和地点,传递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前的感慨。
诗的后两联“悲心人望月,独夜雁离群”更是将个人情感推向高潮,悲伤的情绪在月光下愈加明显,孤独的夜晚伴随着大雁的离去,更加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以“明发还驱马,关城见日曛”结束,表达了诗人在清晨启程、归去的决心,但却又在夕阳的映照下,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念,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运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舟殊不系:小舟没有系好,暗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浩荡路才分:水路宽广,刚刚起航,象征人生的旅程刚刚开始。
- 范蠡湖中树:提到范蠡湖,带有历史文化内涵,暗示美丽的自然风景。
- 吴王苑外云:吴王园外的云彩,突显空间的广阔与历史的厚重。
- 悲心人望月:在悲伤的心情中仰望明月,表达思乡或离愁的情感。
- 独夜雁离群:孤独的夜晚,大雁失去同伴,象征孤独的内心状态。
- 明发还驱马:清晨出发,准备归去,表明决心与归属感。
- 关城见日曛:关城外夕阳西下,象征着时光流逝与归途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悲心人望月,独夜雁离群”,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夜晚的孤独与大雁离群相结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舟、月、云、雁)传递情感,形成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归属的渴望,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自由与漂泊。
- 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 关城:象征归属与历史。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舟:象征人生的旅程,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漂泊的追求。
- 月:常常被用来象征思乡和离愁,传递出浓厚的情感。
- 雁:在中国文化中,大雁常被视为忠诚与团聚的象征,离群则暗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A. 大船
B. 小船
C. 渔船
D. 货船 -
诗中“悲心人望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兴奋
D. 安宁 -
“明发还驱马”中的“明”指的是什么? A. 晚上
B. 早上
C. 中午
D. 黄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江南春》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但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