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次俞紫微止止堂韵》

时间: 2025-01-04 08:44:34

佛法元无法,人谋尽过谋。

说空犹是看,领妙更何求。

径滑松杉古,窗虚水石幽。

琤琤鸣铁裹,安处一时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法元无法,人谋尽过谋。
说空犹是看,领妙更何求。
径滑松杉古,窗虚水石幽。
琤琤鸣铁裹,安处一时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佛法本无定法,人们的谋划只不过是徒劳的。即使谈论虚空,依旧只是表面上的观察,想要真正领悟其中的妙处又何必再去追求呢?小路滑而古老的松树和杉树,窗户外的水石显得幽静。铁器相碰发出的清脆声响,让人感到此刻的宁静和安逸。

注释:

  • 佛法: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
  • :本来、根本。
  • 人谋尽过谋:人们的谋划已经是过于复杂和多余。
  • 说空:谈论虚无的事物。
  • 领妙:领悟其中的奥妙。
  • 径滑:小路滑溜。
  • 松杉:松树和杉树,常见于幽静的环境。
  • :空旷,虚无。
  • 水石幽:水和石头的环境显得幽静。
  • 琤琤:形容金属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
  • 安处一时休:在这个安静的地方暂时歇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090年-1150年),字子华,号阮溪,宋代诗人,曾任官职。洪咨夔在诗歌创作上受禅宗影响,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隐居东山时,正值南宋初年,社会动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的看淡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与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东山次俞紫微止止堂韵》通过简单却意蕴深远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佛法和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便以“佛法元无法”引入,强调佛法的无常与空灵,令人感受到一种哲理的深邃。接下来的“人谋尽过谋”则批判了人类复杂的思维方式,表明在面对生命的真谛时,过多的思虑反而使人远离本质。

诗中提到的“说空犹是看”,让人联想到对空灵世界的观察,仿佛在提醒人们,真正的领悟并不在于表面的空谈,而在于内心的体悟与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径滑松杉古,窗虚水石幽”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氛围,似乎在告诉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

最后一句“琤琤鸣铁裹,安处一时休”,则通过声响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安静的气氛,表现出一种随和与安逸的心态。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法的反思与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佛法元无法:宣示佛教教义的本质是无形无相,强调其无常性。
  2. 人谋尽过谋:揭示人类的思考和计划常常是多余的,反映了一种对繁杂生活的批判。
  3. 说空犹是看:强调在谈论虚空的同时,仍然只是在表面观察,未能深入理解。
  4. 领妙更何求:质疑在追求深奥理解的同时,是否真的需要更多的追求或欲望。
  5. 径滑松杉古:通过描绘古老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窗虚水石幽:窗外的景致显得幽静,进一步增强了内心的安宁。
  7. 琤琤鸣铁裹:清脆的声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8. 安处一时休:在此刻的宁静中,享受片刻的安逸与休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佛法元无法”暗喻佛教的本质。
  • 对仗:如“径滑松杉古,窗虚水石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声音“琤琤鸣铁裹”使无生命的物体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佛法的理解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复杂世事的看淡与对内心安宁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法:象征智慧与解脱。
  • 松杉:代表自然与永恒,古老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 水石:象征宁静与深邃,水的流动与石的坚固形成对比。
  • 琤琤声:象征着和谐与安宁,清脆的声音带来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人谋尽过谋”是对什么的批判? A. 佛法
    B. 人类的复杂思维
    C. 自然环境

  2. 诗人通过“窗虚水石幽”想表达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内心的宁静
    C. 生活的繁忙

  3. “琤琤鸣铁裹”中“琤琤”指的是什么? A. 水声
    B. 铁器相碰声
    C. 风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竹里馆》 王维
  •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东山次俞紫微止止堂韵》均呈现出对宁静和内心世界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怀,而后者则更强调对佛法的理解与自然的和谐。
  • 《竹里馆》则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与洪咨夔的自然意象相呼应,但更注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