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读书城南(符,愈之子。城南,愈别墅)》

时间: 2025-01-19 20:11:57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白话文翻译

木材的弯曲需要依靠木匠的规矩,而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肚子里有诗书。诗书勤奋才有,若不勤奋,肚子里便空虚。想要知道学习的力量,贤人和愚人其实都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的。由于他们不能学习,所处的环境便各自不同。两家各生了儿子,玩耍时却是同样的聪明。年少时聚在一起嬉戏,跟同队的鱼并无差别。等到十二三岁,头角渐渐有些不同。到了二十岁,性格渐渐乖张,清清的沟渠映照着污浊的水渠。三十岁时,身体的骨骼成形,正如龙与猪的差别。飞黄腾达的人,已经无法顾及那些平凡的人。一人做马前的卒子,背上长满了虫蛆;一人则做公与相,安居在府中。问他们为何如此,究竟是因为学与不学。金银虽为重宝,却难以长期储藏;学问藏于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并不依靠父母的庇护;不见公与相,却能自耕自作。看不到三公的后代,饥寒交迫中没有驴子。文章难道不珍贵吗?经书与训诫乃是田畴。没有源头的河流,早晨满盈,黄昏就已干涸。若人不通古今,便如马牛般穿着衣服。身陷不义之事,又何来多的名誉?时值秋天,积雨过后,凉意袭入乡村。灯火稍显亲切,书卷可随意翻阅。难道不应在旦夕之间思念,为你惜留这居所。恩义总有相夺之时,作诗以劝踌躇。

注释

字词注释

  • 规矩:指木匠制造物品的标准和法则。
  • 腹有诗书:意指肚子里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 贤愚:聪明和愚笨的人。
  • 头角:指年轻时的才能和气质。
  • 乖张:个性逐渐变得怪异。
  • 龙与猪:比喻地位和能力的差异。
  • 金璧:指金银和美玉,象征财富。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君子与小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格的重视,强调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自身命运。
  • “三公”指的是古代的高官,诗中提到的寒饥出无驴,暗示低层次的社会地位和贫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散文见长,尤其擅长骈文与古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修身的强调。

创作背景 《符读书城南》创作于韩愈在城南别墅期间,旨在表达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强调知识对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在唐代,士人追求名利的风气日渐盛行,韩愈通过此诗反思社会现象,提倡志向与修身。

诗歌鉴赏

《符读书城南》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成长过程,深入探讨了教育、学习和个人命运的关系。诗中以木匠的技艺和人的成长相提并论,展现了知识的必要性。韩愈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描绘了人们在学习与教育的影响下,性格和命运的不同。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如,诗中提到“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暗示成功的人往往会忽视底层的生活,而“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则揭示了物质的宝贵与知识的长久性。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他对学习的重视。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思,激励读者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自我。韩愈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与信仰,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比喻木材的加工需要遵循规矩,指人也需遵循知识的法则。
  •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知识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表明勤奋学习才能拥有知识,反之则一无所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木材,体现知识对成长的影响。
  • 对仗:如“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形成强烈的对比。
  • 排比:通过一系列相似的句式,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批判社会对地位和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知识和修身的价值。作者通过对不同个体命运的对比,提醒人们珍惜学习时光,以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材:象征基础和潜力。
  • 龙与猪:象征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
  • 灯火:象征知识的光明和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木之就规矩”,意在说明什么?

    • A. 木匠的重要性
    • B. 知识的规矩
    • C. 人的成长需要遵循规则
    • D. 诗书的价值
    • 答案:C
  2. 诗中“金璧虽重宝”的意图是什么?

    • A. 物质财富的珍贵
    • B. 知识的长久性
    • C. 学习的重要性
    • D. 社会地位的象征
    • 答案:B
  3. 韩愈在诗中通过对比不同个体的成长,想表达什么?

    • A. 学习的困难
    • B. 知识对人的影响
    • C. 社会风气的变化
    • D. 人生的无常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韩愈的《符读书城南》和杜甫的《登高》均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但韩愈更侧重于学习的价值,而杜甫则多表现人生的无奈与悲凉。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韩愈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下一句是什么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上一句是什么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下一句是什么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上一句是什么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上一句是什么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下一句是什么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上一句是什么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下一句是什么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上一句是什么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下一句是什么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上一句是什么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下一句是什么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上一句是什么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下一句是什么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上一句是什么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下一句是什么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上一句是什么

木之就规矩,下一句是什么

在梓匠轮舆。上一句是什么

在梓匠轮舆。下一句是什么

人之能为人,上一句是什么

人之能为人,下一句是什么

由腹有诗书。上一句是什么

由腹有诗书。下一句是什么

诗书勤乃有,上一句是什么

诗书勤乃有,下一句是什么

不勤腹空虚。上一句是什么

不勤腹空虚。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学之力,上一句是什么

欲知学之力,下一句是什么

贤愚同一初。上一句是什么

贤愚同一初。下一句是什么

由其不能学,上一句是什么

由其不能学,下一句是什么

所入遂异闾。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