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十月十九日》
时间: 2025-01-04 06:3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
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
云暗雁风高揭。向海屋重标珠阙。
彩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
迢递谁知,碧鸡影里催啼鴂。
骖鸾不待玉京游,难挽瑶池辙。
黄竹歌声悲咽。望翠瓦双鸳翼折。
金茎露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
白话文翻译:
在金色的台上,瑞气弥漫,冰清玉洁的枝条光芒射向如雪的龙楼。
众仙笑着指向九阊宫门敞开,朱凤在丹穴中翱翔。
云雾阴暗,雁阵高飞,风势揭起。朝向海边,重重屋宇上高标着珠光的阙楼。
彩色的鹓鸟飞舞,在温暖的阳光下,霜轻如丝,正是小春的佳节。
谁能知晓那遥远的消息,碧鸡影中催促着黄莺啼叫。
骖鸾不再等待前往玉京的游历,难以挽回瑶池的车辙。
黄竹的歌声悲切哀婉,望着翠瓦上双双的鸳鸯已折断了翅膀。
金色的茎上露珠寒冷,几处乌鸦啼叫,桥山的夜月如水。
注释:
- 瑞霭:指祥瑞的雾霭,象征吉祥。
- 金台:金色的台子,可能指代高贵的场所。
- 龙楼:形容高大的楼阁,有威严之感。
- 九阊:即九重天,指代天宫。
- 朱凤:传说中的神鸟,寓意吉祥。
- 骖鸾:指驾乘凤凰,形容高贵的出行。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形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地方。
- 黄竹:竹子的一种,通常与歌声、哀伤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豫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及文学评论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十月十九日,正值小春佳节,或许是王夫之在某个佳节或游历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交织,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是一首描绘节日气氛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金光灿烂、瑞气盈盈的节日场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的开头以“瑞霭金台”引入,营造出一种祥和而美丽的氛围,随即通过“琼枝光射龙楼雪”展示了光辉与纯洁的结合,象征着节日的欢庆。
接下来的描写转向空中的群仙,展现出一种超凡的意境,诗人通过“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展现了人间与天界的交融。在此,朱凤的出现不仅强调了节日的吉祥,也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又通过“云暗雁风高揭”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无常。“骖鸾不待玉京游,难挽瑶池辙”则流露出对美好事物失去后的惋惜与无奈,表现出对逝去光阴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交织,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日场景,同时也带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瑞霭金台”:瑞气弥漫,金色的台子,象征着欢庆的开始。
- “琼枝光射龙楼雪”:美丽的枝条发出光芒,映照着如雪的楼阁,表现出节日的华丽。
- “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仙人指向天宫开放,寓意着乐趣与期望。
- “云暗雁风高揭”: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骖鸾不待玉京游,难挽瑶池辙”:表达对美好事物失去后的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瑞霭”、“金台”等比喻增强诗意。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云暗雁风高揭”。
- 对仗:如“黄竹歌声悲咽,望翠瓦双鸳翼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节日的庆祝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展现了美好与失落的交织,传递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瑞霭:象征吉祥、幸福。
- 龙楼:象征着权力与尊贵。
- 朱凤:代表吉祥的象征,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瑶池:象征着理想与美好,但也暗示着难以实现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瑞霭金台”主要象征什么? A. 哀伤 B. 吉祥 C. 寂静
答案:B -
“骖鸾不待玉京游”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渴望 B. 惋惜 C. 仇恨
答案:B -
“黄竹歌声悲咽”中,歌声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欢快 B. 悲伤 C. 忧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夫之的《烛影摇红》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王夫之更侧重于节日的气氛和人生的感慨,而李白则是表现孤独与对月的思考。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王夫之诗文选》
- 《明清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