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石秀叔》

时间: 2025-01-19 22:01:49

挥手世閒尘,忘言晋与秦。

溪山能住客,风雨始知人。

澹澹秋光趣,悠悠野鹤身。

相闻愿相见,倦脚走双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挥手世閒尘,忘言晋与秦。
溪山能住客,风雨始知人。
澹澹秋光趣,悠悠野鹤身。
相闻愿相见,倦脚走双轮。

白话文翻译:

挥手告别世间的尘俗,忘却了晋朝与秦朝的历史。
山水能留住旅人,风雨过后才真正了解人情。
淡淡的秋光带来乐趣,悠然的野鹤自得其乐。
虽然只闻其声,却希望能相见,疲倦的脚步在双轮车上行走。

注释:

  • 挥手: 意为告别,手势表示离去。
  • 世閒尘: 世间的尘世纷扰,指俗世的喧嚣与烦扰。
  • 忘言: 忘却言语,形容心中宁静。
  • 溪山: 小溪与山川,代表自然美景。
  • 住客: 留住旅人,意指自然的静谧。
  • 风雨: 风和雨,象征自然的变迁。
  • 澹澹: 形容淡淡的样子,表示宁静。
  • 秋光趣: 秋天的光线所带来的乐趣。
  • 悠悠: 形容悠闲自在的样子。
  • 野鹤: 自由自在的鹤,象征清高与自由。
  • 相闻: 听闻对方的消息。
  • 倦脚: 疲倦的脚步,形容长途旅行的疲劳。
  • 双轮: 指双轮车,代指旅行的工具。

典故解析:

  • 晋与秦: 晋朝和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诗中提到这两个朝代,表达了对历史的超脱与淡忘。
  • 野鹤: 在古代文学中,野鹤常常象征着隐逸与高洁,表达诗人渴望自由、远离尘世纷扰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次韵石秀叔》创作于一个闲适的秋天,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自己对世俗的超脱,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秋意与宁静的哲思。开头两句以挥手告别世间尘埃,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在面对历史的悠久时,诗人选择了忘却,体现了其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溪山的美景与风雨的变化,似乎在提醒人们,真正的人情是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才能理解的。最后的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相见的愿望,生活的疲惫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的“野鹤”意象,更是强调了自由与高洁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挥手世閒尘: 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告别,暗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
  2. 忘言晋与秦: 忘却历史的纷扰,寓意心灵的解脱。
  3. 溪山能住客: 描绘了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4. 风雨始知人: 经历风雨后才能了解人情世故,反映出生活的哲理。
  5. 澹澹秋光趣: 秋天的光线带来平和的心境,享受自然之美。
  6. 悠悠野鹤身: 自由的野鹤,象征清高与自由的生活态度。
  7. 相闻愿相见: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渴望相聚的情感。
  8. 倦脚走双轮: 描述了旅行的疲惫,暗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雨”比喻生活中的坎坷与波折。
  • 拟人: 描绘自然景色时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友好的思念,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閒尘: 代表尘世的纷扰与烦恼。
  • 溪山: 自然的美景,象征宁静与和谐。
  • 风雨: 生活中的考验,意指经历与成长。
  • 秋光: 秋天的光线,象征平和与清幽。
  • 野鹤: 自由自在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个朝代是?

    • A. 唐和宋
    • B. 晋和秦
    • C. 汉和魏
  2. “澹澹秋光趣”中的“澹澹”意思是?

    • A. 明亮
    • B. 淡淡的
    • C. 热烈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追求名利
    • B. 超然物外
    • C. 追求权力

答案:

  1. B. 晋和秦
  2. B. 淡淡的
  3. B. 超然物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 与《次韵石秀叔》同样描绘自然景色,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月下独酌》: 都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放纵。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