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用喜雨韵三首》

时间: 2024-12-29 16:48:30

江南九月菊花香,猎子牵黄与臂苍。

岁幸丰登连楚越,地非硗薄比渠凉。

雨收甘泽归三印,雷敛神功入五箱。

作解工夫都了毕,不须赤子更回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九月菊花香,
猎子牵黄与臂苍。
岁幸丰登连楚越,
地非硗薄比渠凉。
雨收甘泽归三印,
雷敛神功入五箱。
作解工夫都了毕,
不须赤子更回皇。

白话文翻译

在江南的九月,菊花芬芳扑鼻,
猎人牵着猎狗走在田野间。
今年的丰收让楚越两地都欢喜,
土地的肥沃程度比起农田的凉爽更显得饱满。
雨水滋润大地,甘甜的水泽归于农田,
雷声渐渐消退,神灵的力量也归入仓库。
解放了辛勤劳作的成果,
不再需要年轻人重新回到皇宫。

注释

  • 江南: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通常指水乡风光。
  • 菊花香:菊花通常在秋季盛开,象征着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 猎子:猎人,指狩猎的人。
  • 牵黄与臂苍:牵着猎狗(黄狗),与猎鹰(苍鹰)一起狩猎。
  • 岁幸丰登:岁岁年年丰收的运气。
  • 硗薄:指土地贫瘠。
  • 甘泽:滋润、甘甜的水泽。
  • 三印、五箱:古代指代一些神秘的力量,可能象征着丰收和财富。
  • 赤子:年轻人或稚嫩的人。

典故解析

  • 菊花:在古代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和长寿。
  • 狩猎:在诗中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现出生活的乐趣。
  • 丰收:与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反映出农民的辛勤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是宋代的诗人,生于宋理宗时期。他以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主题,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江南的丰收季节,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九月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丰收的庆祝和对自然的赞美。开头的“江南九月菊花香”以清新的菊花香气引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秋季氛围。接着,猎人和猎狗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生动与活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岁幸丰登连楚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欣喜之情,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恩。接下来的“地非硗薄比渠凉”则让人想到土地的肥沃与丰饶,诗人用土地的对比强调了丰收的喜悦。

“雨收甘泽归三印”中,雨水滋润大地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滋养,带来丰收的希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辛勤劳作的成果,诗人用“赤子”来形容年轻人,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庆祝,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南九月菊花香:描绘了江南地区的秋季,菊花的香气弥漫,象征着丰收。
  2. 猎子牵黄与臂苍:猎人牵着猎狗,表现了农村的生动景象。
  3. 岁幸丰登连楚越:今年的丰收让楚越两地都感到庆幸。
  4. 地非硗薄比渠凉:土地的肥沃比起农田的凉爽更显得饱满,反映了丰收的喜悦。
  5. 雨收甘泽归三印:雨水滋润大地,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6. 雷敛神功入五箱:雷声渐退,象征着力量的归宿,暗示着丰收的成果。
  7. 作解工夫都了毕:辛勤的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
  8. 不须赤子更回皇:不再需要年轻人返回皇宫,暗示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雨收甘泽”比喻丰收的希望。
  • 对仗:整首诗有良好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菊花、猎狗、雨水等意象,构成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江南秋季丰收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和丰收。
  • 猎子:体现农村的活力与生动。
  • 雨水:象征滋润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江南九月菊花香"中的"菊花"象征什么?

    • A. 短暂
    • B. 丰收
    • C. 忍耐
    • D. 痛苦
  3. "岁幸丰登连楚越"中的"丰登"指的是什么?

    • A. 丰收
    • B. 丰富
    • C. 丰富多彩
    • D. 丰富的知识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吴潜的《十用喜雨韵三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但吴潜更加强调丰收的喜悦,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人生的无常与感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